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89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89节

  梁岱镇定自若地回道:“原本三月初可以送到别失八里的,可最近哈密不太平,哈密王祖母与一干头目并不愿意明廷借道给亦力把里送军资,许多物资都被扣在了哈密……”
  “岂有此理!”
  沙米查干大怒,感情自己盼望许久的军资,竟被一女人给拦住了?
  梁岱哀叹一声:“脱脱虽是大明的忠顺王,可哈密毕竟是哈密人的,明廷说话不算数啊。哈密王祖母又控制着哈密大权,宋都司几次打交道,人家就是不让路。若不是考虑到诸位担忧大明控制哈密,失了缓冲地带,宋都司早就派兵攻破哈密了。”
  沙米查干明白了宋晟的担忧,他是怕自己误会大明的意图,所以不好收拾哈密。
  既然如此,那就让自己帮你们一把。
  沙米查干对梁岱道:“你且等一等,我亲自给忠顺王脱脱写一封信,麻烦你给带回去。”
  梁岱自是答应。
  沙米查干带着怒火写了一封信,信中指责哈密不干人事,自己为了帮助哈密,连鞑靼都敢碰,你们竟然背后拦截宋晟送给我的军需?
  给你们两个选择,要么听明廷的把军需送过来,要么我亲自去取……
  第八百三十四章 弃笔从戎的书生(三更)
  大明,陕西西安。
  朱棣、徐辉祖、刘儁等游览西安古都。
  大军行进至西安,已是疲惫不堪,加上一路上强行军,日行百里近乎常态,罕有修整时。西安粮草充足,足够十万大军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
  朱棣登上城墙,眺望着远山,沉思良久,说出了句:“大哥曾来过这里。”
  徐辉祖、刘儁等人有些不知如何接话,也不好打扰朱棣缅怀朱标,只好在一旁守着,并不言语。
  朱棣畅想着,若朱标没有离开,若是他主朝廷,大明会有今日之盛吗?
  大哥是个老好人,也很关心爱护弟弟们,只不过,他似乎被儒学浸染太久了,适合作一个守成之君。想来,他应该没有魄力南征安南,西取西域,向东宣战倭国吧?
  自己这个侄子是个妖孽吧。
  在他登基之前,虽有几分阴狠之气,但也是软弱的很,他习惯于装成自己很无辜,很仁慈的样子,手里明明握不了大刀,却还挥舞着匕首。
  自己对他的评价就四个字:
  怯懦书生。
  看不起,不尊重,不甘心,这些自己都有过。
  可在他登基之后,却一扫柔弱与胆怯,强横的气势与凌厉的手段,令自己几乎喘不过气来,尤其是他善于布局,善于造势,善于瓦解,抽丝剥茧,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力量与心血彻底拿走。
  无奈之下,只能低头。
  朱允炆用自己的政治才能与手段一次次告诉自己,他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大哥,你的儿子继承了你的意志,他虽然没有选择西安作为大明未来的京师,却选择了北平,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那里比西安更为合适。
  你为竟的想法,你的儿子都在帮你做了,安息吧,我不会去欺负他,也没有能力去欺负他了,他赢得了无数子民的人心,百姓支持他,这个时代,是他的时代,我这个当叔叔的,就帮着他看好家吧。
  大哥,我有些想你了。
  朱棣伸手抚摸着城墙,似乎想要从这里追寻朱标的身影,只不过,岁月已去,故人不再。
  徐辉祖与刘儁见朱棣出神,便走到一旁谈论起京师传来的消息,刘儁带着怒气,挥舞着手臂:“方孝孺怎么想的,他难道不知道阳江所的军士被杀,不知道船匠被掠走,竟然在这个关头还提什么以和为贵,宽怀远人?”
  徐辉祖踢了踢城墙砖,叹息:“这对方孝孺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逼迫皇上下罪己诏时,他就冲在最前面,阳江事件后,又逆势上书,现在好了,被朝廷免了官职,也可以回家好好做做学问了。”
  “可惜一大儒,竟不知天下大势,不知人心所向。”
  刘儁感叹。
  徐辉祖冷哼一声:“酸儒学子太多了,前些年的国子监可谓是书呆子云集,两眼呆滞,毫无朝气。这些年来,国子监革制,出了不少头脑灵活的监生,让我说,方孝孺此时跳出来,也是想要稳固传统儒学的地位,不惜赌上自己的名誉与前途……”
  刘儁赞赏地看了看徐辉祖,此人头脑不一般。正如他所言,国子监诸多学问,可谓百花齐放,儒家学问虽占据主导,但相对于其他学问来说,儒学显得内敛一些,不够精彩,而且真要做学问,没个几十年,不穷经皓首怕是难,而其他学院则不同,许多学问都是经世致用的,学了直接可以拿去使用……
  比如兵学院,只要你考核通过,是允许进入兵部或五军都督府挂职,然后去教场带兵演练与实操的。比如商学院,是可以自己发现商机,自己做买卖的,商学院里面不少监生还没肄业,就已经有了几间铺子……
  出彩、出挑的多是其他学院,而儒学院却始终没有出一个厉害的人物,这让方孝孺不得不紧张,不得不涉入朝堂,以体现儒家学问的存在与价值。
  只不过,方孝孺终究还是儒得太多了,以至于处处以儒学思想为主,忘记了朱允炆的性情,忘记了大明的国情。
  朱允炆是一个不允许大明子民被欺负的君主,谁欺负,就揍谁的性格。
  大明的国情是文胜武昌,朝廷既大兴文教,兴办教育,又推动武举考试,推崇尚武,还大肆宣传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
  在这种大环境下,大明唯一的选择,那就是宣战。
  如此显而易见的事,也值得在朝廷上闹起来,实在是令人费解,唯一的解释,那就是方孝孺进退失据,下了昏招。
  在刘儁、徐辉祖谈论儒生的时候,西安府学的钟声敲响,八十余生员从学堂中走了出来。
  霍邻、宣青书肩并肩走着,看着黄昏的夕阳,霍邻放缓了脚步。
  宣青书感觉到霍邻没有跟上来,不由卷起手中的《春秋》,回头看向霍邻:“为何不走?”
  霍邻看着夕阳,轻声说道:“你听到消息了吧,燕王带十万大军西征,眼下就在这座西安城中。”
  宣青书回头看了看落日,又看向霍邻:“我不仅知道燕王带兵到了西安,还知道你完不成课业,明日就会挨孙训导的戒尺。”
  霍邻嘴角有些抖动,孙长威训导了不得啊,惹不起,此人可是见过建文皇帝的,还参与过社学、县学、府学教材编撰,严厉的很。
  “我听说国子监有个兵学院,兵部、五军都督府乃至京军中的官员、将领都可能是他们的训导。可怜我等所在学府,只有一本《兵策》教材。”
  霍邻埋怨道。
  宣青书连忙拉着霍邻,警告道:“你还在学府呢,可不敢乱说学府的不是。”
  霍邻跟着宣青书走向明伦堂,晚间在这里复习课业。
  坐在明伦堂中,霍邻看着默背《春秋》的宣青书,低声说:“帖木儿一定会东征,对吧?”
  “应该是的。”
  宣青书心不在焉。
  霍邻拿起毛笔,在纸张上简单地画了一张舆图,点了点,说:“帖木儿东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亦力把里,然后再图谋与我大明决战,你想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将整个西域收回来?”
  宣青书皱起眉头,有些不耐烦地说:“整个西域?你想什么呢,朝廷只是派出了十万军队,这个兵力最多也就是守住西北不失,怎么可能有余力去图谋西域?忘记了,朝廷征安南时,为了彻底控制安南,可是派出了三十万大军啊。安南不过是弹丸小国,尤且需要三十万大军,如此广袤的西域,十万不够用,远远不够。”
  “那为何朝廷不多派给燕王一些兵力?既然要西征,一劳永逸不是最好的吗?错过了这个机会,朝廷很可能会丧失夺回西域的最后机会!”
  霍邻忧愁地说。
  宣青书有些无语,将《兵策》拿了出来:“纸张谈兵也应该知道后勤吧,你连后勤都保障不了,哪里来更多的军队?我劝你还是安心背诵《春秋》,莫要讨论什么西北军情了。”
  霍邻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翻看着《兵策》,看到一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由起身,对宣青书说:“我要出去一趟。”
  宣青书摆了摆手,示意请便。
  霍邻深深看了看宣青书,拿起《兵策》就走出了明伦堂。宣青书嘴角默念着《春秋》,目光落在了桌案上的西北舆图上,粗糙的线条,简单的形势,透着不简单设想。
  夜色笼罩,光线黯淡。
  黑衣人从树后走了出来,看着不远处的围墙,五步开外就助跑起来,脚尖猛地一瞪围墙,将手伸向高处,然后脚底一滑,整个人撞在了墙壁上,强忍着痛苦倒在地上,不敢喊出声来。
  沙沙的脚步声传了过来。
  一个黑影搬着梯子到了围墙下,将梯子一放,然后看着围墙看着地上的人,郁闷地开口道:“说你笨吧,你还能说点天下大势。说你聪明吧,连个梯子都不知道偷,就想翻墙外出?”
  霍邻站了起来,揉了揉疼痛的腿:“你不是在背书,怎么跑出来,还知道我在哪里?”
  “废话,你把我的《兵策》拿跑了,我不来找你找谁?”
  宣青书毫不客气地说。
  霍邻呵呵笑了笑,走到梯子旁,一只脚已经踩了上去:“不瞒你说,我打算弃笔从戎,参军西征去了。这是我施展抱负唯一的机会,你也知道,四书五经我实在是厌倦的很,不乐意背它。”
  “弃笔从戎?你以为你是班超啊?”
  宣青书扶着梯子。
  霍邻笑了:“我并不想做班超,我只想做我,宁作我,走了,你就等着我在西域扬名吧。”
  宣青书看着霍邻上了墙头,然后跳了下去,跟着也爬上了墙头,对摔在地上的霍邻招了招手:“你就这样去找燕王,信不信燕王见不到,阎王倒是可能接见你的?”
  霍邻不解,看着跳下来的宣青书更是惊讶,连忙问:“你怎么也出来了?”
  宣青书拍了拍身上的泥:“我若不跟着去,他日怎么压你一头?想在我面前吹嘘,休想。走吧,我偷了损训导的御赐砚台,足够我们进军营了……”
  “天啊,那可是孙训导的宝贝啊,他会杀了你的。”
  霍邻感觉前景黑暗。
  宣青书拉着霍邻走了出去,自信地说:“放心吧,他是不会来找我的,毕竟,我留的是你的名,我还把你的草图留在了那里,相信孙训导一定会感念你报效国家,忘记砚台的事……”
  “我……”
  霍邻颤抖。
  “啊,霍邻——”
  学府里传出了一声惊天尖叫。
  宣青书吞咽了下口水,霍邻已经开始撒腿就跑了,再留下来,怕是会被孙训导给打个半死,没退路了,跑吧。
  孙长威握着手中的纸张,止不住地颤抖,纸张上除了西域简图外,还加了几句话:
  先生曾教导我们,应铭记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现朝廷风云四起,西北尤是为重,弟子霍邻、宣青书,决意弃笔从戎,以身践行横渠与先生教诲,西北而去,万望恩师保重,弟子三拜!
  第八百三十五章 书生议事(一更)
  因为商业的缘故,西安城的宵禁时间很短,只有三更、四更两个时辰。
  霍邻、宣青书带着照身帖,离开了西城门,走出十余里,才看到灯火如海的大营。
  站在高处,看着远处热闹的军营,霍邻不由地生出豪迈,高声喊道:“江山如画,我当为画中豪杰。”
  宣青书回头看了一眼西安城的方向,也不知道孙训导会不会追过来,无论如何,都不能停下来,若不早点找到燕王,估计这辈子都要抄写四书五经了。
  “豪杰,酝酿不出来诗词就别酝酿了,反正你也肚子里也没几斤墨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