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初唐峥嵘> 初唐峥嵘 第573节

初唐峥嵘 第573节

  “孩儿且为母亲剖析朝局势。”李善仔仔细细的将去年今年的局势一一分析,“如今太子失宠,秦王得势,但废太子,而且还是开国太子,还是坐镇东宫多年,麾下颇有势力的太子,这种事即使是陛下也要慎重,一个不好就要国本动摇,当年汉高祖都不敢肆意。”
  “太子一脉的臣子其实大都是陛下属意而投入东宫的,若要废了太子,这些臣子会得到秦王的重用吗?”
  朱氏斩钉截铁的说:“绝不可能。”
  “不错。”李善嘴角动了动,脑海中闪现魏征、韦挺、王珪、薛万彻这些名字后,继续说:“所以他们只能跟着太子一条路走到黑。”
  朱氏终于听懂了,“大郎的意思……太子有可能会……”
  “起兵,是唯一的生路。”李善眯着眼缓缓道:“起兵,蠢,不起兵,更蠢。”
  朱氏很清楚尔朱焕在东宫的地位,很得太子信重,而且是东宫不多的武将,一旦起兵,必然是要上阵的。
  “真的会起兵吗?”朱氏喃喃道。
  “一定会。”李善幽幽道:“因为有裴世矩在,别忘了,至少在他看来,其独子是死在孩儿手中的,他如何会不报仇雪恨呢?”
  朱氏一时间心乱如麻,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都不知道该想些什么。
  李善最后才说出最重要的一段话,“有裴世矩在,若是太子得手,击杀秦王,逼迫陛下退位,即使有舅父、二表舅在,还有平阳公主力保,孩儿能否保住性命,也在两可之间。”
  “所以孩儿才带回了刘黑儿,试图坚守庄子,一旦事变,情况不利,只能逃往西北拖庇于定方兄,或转道南下亡命江南。”
  停顿了片刻,让朱氏想了个清楚,李善才继续道:“如若是秦王得胜,入主东宫,孩儿虽然未曾在秦王麾下,但数年间战功累累,与张士贵、段志玄等秦王爱将颇有交情,更与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心腹幕僚有旧。”
  “待得秦王登基,孩儿此生不再手握兵权,不望宰辅之位……”
  “必能庇护舅父。”
  太子胜了,儿子很可能会被杀,秦王胜了,兄长有很大几率被保住……朱氏立即做出了符合情理的判断,必须是秦王胜。
  第一千零九章 真相(上)
  还没进皇城呢,在朱雀门外,跳下马的李善就听到好几声招呼,有把守朱雀门的左监门卫的将校,有正在入皇城上衙的官员,这是李善册封魏王之后第一次入皇城上衙视事,也是回朝后很多人第一次见到他。
  太常卿窦诞拉着李善的袖子在抱怨……为了提纯那批玉壶春,窦光大费了不少的工夫,而且还欠了京兆杜氏的人情,毕竟杜淹一文钱都没收。
  为了这件事,李善也是满脑的包,实在是看不清杜淹背后的封伦的背后的齐王到底想干什么,胡乱扯了几句,拽过袖子就要走。
  “别走啊!”窦诞紧追不放,“不是寒气入体、延绵病榻嘛,今日来做甚?”
  李善也是无语,不就是那日递了帖子被我回绝嘛,非要扯这种话干什么,谁不知道那只是借口而已。
  都如今扶风窦家与李善关系很不错,窦轨就不说了,窦诞也是去年李善从梁军手中换回来。
  李善没有往左手边的司农寺去,而是进了右侧的六部,指了指不远处的众人,“今日稚圭、昭德都来赴试。”
  “噢噢,难怪了。”窦诞恍然大悟,今日是科考啊,倒是没想到张文瓘、李昭德也参加了。
  “进士科?”
  李善扯了扯嘴角,“明经科。”
  “嗯,也难怪。”
  李善实在是不想就这个话题聊下去了,都说诗因唐盛,诗以唐盛,前朝后世都难以逾越……再过上百年,孟郊高中进士后欣喜若狂,也不知道会不会再写一首名扬千古的诗句。
  与兼任吏部尚书的杨恭仁打了个招呼,唐朝科举的主考一般都是吏部尚书,不过李渊也指派一位宰辅并列,这次选的还是门下省侍中江国公陈叔达。
  略略与李昭德、张文瓘聊了几句,李善才转头去了司农寺,作为司农卿,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出现在这儿了,还是前年末到去年初,李善时常入司农寺,再之后就是外出陇州推广棉花,天台山一战之后,李善奉命节制北衙禁军,实际上已经不行使司农卿的职责了。
  “魏王殿下。”
  “拜见殿下。”
  李善随意点头,一直走到里间,两位司农少卿赵元楷、宇文颖正在窃窃私语。
  “殿下……”赵元楷大为惊讶,多长时间没见过这位上司了。
  “元楷兄。”李善笑道:“近来可好?”
  赵元楷一边应声,一边请李善坐下,宇文颖在一旁有些沉默……去年就是他在泾州兵败,才导致梁洛仁率军杀入岐州,惹出了那场席卷关中,也直接导致夺嫡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大变。
  “寺中如何?”李善随口问了句。
  “去岁梁军占据三州,秋粮难收,关中粮仓颇有些不济。”赵元楷叹道:“其余的倒也无妨,另外陛下命齐王在玉华山修建离宫,命名仁智宫,仿仁寿宫,需设监一人,副监一人,丞一人,主簿一人。”
  “玉华山?”李善想了又想还是没什么印象,迟疑问:“在哪儿?”
  “坊州宜君县。”赵元楷解释道:“与京兆接壤。”
  李善噢了声,这下懂了,去年仁寿宫闹了那么一出,李渊是肯定不会再去了,但今年夏天还是要外出避暑的啊,于是选了最靠近京兆的坊州。
  “任职都由元楷兄安排吧。”李善对这些不感兴趣,笑问道:“是齐王亲自主持的?”
  “是,齐王殿下领总,将作监辅之。”赵元楷解释道:“至今尚未完工,可能要等到四月份。”
  李善总觉得仁智宫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儿听说过,想了想问道:“是为了陛下酷夏避暑?”
  这是句废话,赵元楷有些惊讶,点头道:“确是如此。”
  “坊州总管是?”
  “杨文干,两年多前任河东道盐州总管,调任坊州总管。”
  李善脸色不变,笑着问:“又是弘农杨氏子弟?”
  “这个……”赵元楷回头看了眼宇文颖,“倒是没听说。”
  李善随即话题一转,说起其他的事,脑海中却在迅速盘点……不管历史是不是发生了偏转,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时空,杨文干一定会闹出事来。
  一些人物,一些事件,在李善的脑海中连成了一条线……虽然其中有不少地方都难以自圆,甚至与原始空的历史也不吻合,但终归是连起来了。
  最初的源头在于玉壶春,杜淹想夺人产业,为此暗中让好友京兆韦氏的太子家令韦庆嗣出手封了酒肆,李善最终与杜如晦达成了和解,送出了玉壶春的秘方,换来了西市的一处产业,同时也将之前的小小过节一笔勾销。
  但李善很快就察觉到了异常,因为杜淹夺走产业之后,玉壶春的产量高的令人惊异,就算是在青黄不接,关中粮价升腾的时候,依旧每日都能卖出大量酒水……如果是收购粮食酿酒,其实是没有多少利润的,这让李善心生疑窦。
  另一方面既然与杜淹有了过节,李善也不可能无动于衷,自然是要做些准备的,所以遣派了范十一暗中查探,之后李善北上代州,将这件事交给了范十一举荐的族兄范丰。
  就是范丰查出了问题,从粮食来源入手,先是查到了坊州司库参军,此人妻子出身渤海封氏,沿着这条线发现了中书令封伦,再从封伦查到了齐王府记室参军荣九思。
  李善怀疑杜淹玉壶春的原料很可能出自朝廷设置在坊州的大仓,所以在出任司农卿之后曾经试探要巡视关中粮仓,结果被赵元楷拦了下来……为此赵元楷先后请了不少人出面讲和,最后是荣九思出的面。
  李善虽然没有继续追查,但基本已经确认了……而齐王李元吉与封伦在天台山上还有秘密来往,这也让李善疑惑。
  而现在知道,偏偏仁智宫就在坊州的玉华山,偏偏还是齐王李元吉主持修建仁智宫。
  偏偏坊州总管还是杨文干。
  这些线索让李善浮想联翩,他不得不考虑,历史上的杨文干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第一千零一十章 真相(下)
  出了司农寺,李善去了承天门请见,两仪殿议事已经结束了,半个月没有觐见,今天既然入了皇城,那自然是要觐见的。
  进了太极宫,缓缓踱步往着临湖殿的方向走去,李善还在皱眉苦思,历史上的杨文干事件是武德年间极为诡异的政治事件,也就是通过这件事,李世民彻底确定了自己不可能入主东宫,间接的促使秦王一脉发动了玄武门事件。
  但这件事的真相……史书描绘的是,李渊在离宫避暑,很有可能就是在坊州的仁智宫,太子李建成派遣手下给杨文干送铠甲、武器,李善不太记得历史上杨文干是不是坊州总管,但肯定是在关中。
  因为李建成派出的人出了长安,转了个头就去仁智宫举报太子要谋反……李渊是既不信任太子,也不信任秦王,于是派了齐王的人去传召杨文干,然后,杨文干就起兵了。
  据说李渊被吓得连夜逃窜,跑的鞋子都掉了,在野外一直躲到天亮才被找到……这胆子也是没谁了!
  太子李建成倒是没有起兵,而是单身去仁智宫请罪,而李渊命李世民出兵平叛,信誓旦旦的保证,必立为太子。
  最终的结果是,太子还是太子,秦王还是秦王,而王珪、杜淹、韦挺三位东宫、天策府的属官被流放岭南。
  李善在心里琢磨,原始空的真相是什么样,那是永远都没人知道的了,但这一世,如果还有杨文干事件的话,其中必然有齐王的影子,从封伦、杜淹到荣九思、赵元楷再到齐王,这条线虽然不算明晰,但指向性却很明显。
  那原时空中,或许也有齐王李元吉的插手?
  为什么齐王的人去传召,杨文干就立即起兵了?
  为什么最终太子得到了宽恕,而秦王没能入主东宫?
  太子派出去的人转头就向李渊举报太子谋反,到底是太子的人,还是秦王的人,会不会是齐王的人?
  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太子、秦王两败俱伤,如果没有玄武门事件,李元吉有没有可能取而代之?
  李善心有点乱,他既好奇于历史上杨文干事件的真相……这是一个数知且喜欢历史的穿越者不可避免的好奇,同时警惕于这一世可能的杨文干事件。
  最让李善烦恼的是,这件事他还不能向秦王李世民提前告知……常何、马周那件事已经有点离奇了,再来一次,这种让李世民、房玄龄等人完全看不穿逻辑,但最终却被证明的事,这让李善如何去解释?
  更别说,李善也不知道那些举告太子谋反的人……到底是不是李世民的暗子?
  封伦到底与李元吉是什么关系?
  李善难道要去告诉李世民,封伦有问题……封伦是秦王一脉中极为重要的人物,深受李世民信重,之所以之前在天策府中不太显眼,主要是因为他早早入朝。
  难道要去告诉李世民,因为我派人监视封伦,发现这老家伙与齐王有秘密来往?
  监视天策府长史兼中书令与亲王……不管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对秦王是有利的,李善肯定会被“另眼相看”。
  杜淹知不知道那些粮食是来自于坊州的大仓?
  或许知道,这有可能就是为什么之前封伦劝说后,杜淹将酒水送给太常寺没有收一文钱的原因。
  杨文干到底是太子的人还是齐王的人?
  据说杨文干曾经是太子李建成的侍卫,资历很深,在武德元年就出仕了,但为什么齐王派了人去,杨文干立即起兵了呢?
  赵元楷在这其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为什么齐王非要将宇文颖也塞到司农寺来任少卿呢?
  太多的谜团,太多的疑惑充斥着李善的大脑,这让他有些挫败,武德年间最为诡秘的事件一是玄武门,二是杨文干,前者李善已经差不多猜透了,而后者李善实在整理不出什么头绪。
  “怀仁来了。”李渊笑着招手。“听说今日上衙了?”
  “拜见伯父。”李善行礼拜见,又向太子、秦王行礼,心里嘀咕这两位为什么今日会在这儿碰头,也不知道这两位知不知道他们那个胞弟在屁股后面虎视眈眈。
  如果没有玄武门兵变,李渊能顺利的处置掉秦王,有杨文干事件在前,还能做十多年皇帝的李渊会毫无保留的信任太子李建成吗?
  如果李建成太子之位动摇,作为仅存的嫡子,李元吉是有机会问鼎大宝的。
  “今日其实是顺便去司农寺转了一圈。”李善暂时将那些疑惑抛之脑后,笑着说:“来送好友赴考。”
  “李昭德、张文瓘?”李世民笑吟吟道:“父亲,说起来还要怪责怀仁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