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854节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854节

  “我们不是要把人类毁灭的战争,最重要的还是威慑力。”
  “想要拥有威慑力,除非是用了同样的技术,比如,我们也能制造一艘能源上自给自足的航天飞船……”
  有人顿时提议说,“或许我们该重启核动力航天飞机项目?”
  这个提议马上被否决了。
  他们的航天发展史已经表明,航天飞机有很多缺点,更不用说核动力航天飞机,制造出来就会有无数的问题。
  那么最后只剩下一条路可走,“我们需要拥有同等的技术。”
  这才是关键。
  在连续召开很多次会议以后,一号决策人发现还是回到原来的道路,“我们必须要掌握区域性强湮灭力场技术。”
  “只有掌握了区域性强湮灭力场技术,才能够研究湮灭粒子技术,才能够制造出大量的一阶材料……”
  “情报部门要抓紧,核子组织那边,需要更多相关的信息。”
  阿迈瑞肯是核子组织重要的参与方,能够拿到很多重要的信息情报,但也只能一点点的收集,不可能去明抢设备。
  这是默认的规则。
  如果打破了规则,不说种花家的反应,同盟国家也会非常抵触,因此会引发很大的矛盾和争议,毕竟设备属于种花家科技部门和核子组织共同所有。
  ……
  阿迈瑞肯重新关注到了核子组织。
  核子组织的感觉却不怎么好,回想一个星期以前,他们还是全世界的焦点,好多报道都围绕他们‘买到’的设备,并关注到他们计划进行了实验。
  现在就不一样了。
  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航天飞船工业公司,每个人都在关注光压发动机,对于核子组织的实验信息根本没有兴趣。
  想想也对……
  人家都已经依靠湮灭粒子技术造出了光压发动机,结果核子组织还在研究‘最低端’的强湮灭力场设备?
  这有什么意思?
  巴兹博格-蒙特拉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他们最近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内容也发布在了学术期刊,并出现了媒体报道中,结果根本没多少人关注。
  别人说是外界的舆论,就连组织内参与实验的人员,谈论的话题都是光压发动机,以及后续可能的研究内容。
  李明和阎耀军依旧是焦点人物。
  作为种花家参与实验的团队负责人,他们最开始是因为强湮灭力场设备而成为焦点,一大堆的学者围着他们,不断询问强湮灭力场技术相关的问题。
  李明和阎耀军不了解强湮灭力场,他们只能针对自己知道的简单说一下,再然后就一问三不知了。
  当然,他们不说自己不知道,只是微笑摇头而已。
  这样的态度让人觉得他们是要进行信息保密,而不是不懂技术。
  李明和阎耀军都在为此苦恼,等光压发动机的测试上了新闻以后,他们就发现学者们的提问变成了‘光压发动机’。
  “光压发动机用的什么材料?”
  “据说,最高温度超过6500摄氏度,是怎么做到的?怎么控制的?”
  “说说湮灭粒子技术,说说……”
  “这项技术真的是可控的吗?是怎么实现控制的?”
  “……”
  李明和阎耀军顿时就更加迷茫了。
  最开始他们说不知道,发现大家都不相信,后来就干脆说些大家都知道的基础,“首先说好我们没有参与项目,但研究是很厉害的,用了很多高端的一阶材料,否则怎么可能抵抗那么高的温度?”
  “这个发动机很重啊,达到几万吨!”
  “制造好发动机,下一步就是制造超大型的航天飞船啊!”
  “这可是千亿级别的项目。”
  “研究速度出乎意料的快,也非常顺利,现在才是第一次测试,估计再过几年,就能进入太空了……”
  最后一句话得到了肯定。
  很多人对于研发速度的判断也是如此,现在只刚能进行飞机降落,研究一切顺利的话,几年以后就能够升入太空。
  ……
  几年,升入太空。
  这不是凭空的猜测,而是按照正常研发速度的预估时间。
  任何超大型的设备,每一次做测试都会发现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光压发动机更是如此了。
  王浩对于设计有信心,但制造牵扯到了材料性能,却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第一次起降测试结束,后续的检测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内部有隔热材料变得干涩,就直接影响到了材料的寿命。
  这种材料是要继续研究,或者是增加隔热材料的厚度,又或者是更换更好的材料,具体怎么做还需要进行论证。
  起降测试过程中,平衡系统表现的很不错,但测算上还是有一些小的bug,导致发动机不断发生震颤现象。
  另外,小型光压喷口计算精度还是不够,就导致内部温度不稳定,出现了超过‘可承受误差’外的偏差。
  有两个位置的材料问题最严重,一个是中子通道和强湮灭力场中心的接口。
  另一个是激发推进装置后半段的内管。
  前者是因为处在光源释放点,承受的温度过高;后者则是因为压力太大,光压就是激发推进装置后半段制造出来的,即便绝大部分压力都是向外的,也会给后半段的内管造成很大影响。
  一个星期以后,所有的检测全部结束。
  王浩组织召开了实验会议,并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所有发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一类是电子系统;一类是材料。”
  “电子系统,由王东院士负责,保罗菲尔-琼斯的数学组辅助,争取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材料,由曹东明院士负责。”
  “没问题吧?”
  王东马上点头,“没问题,我的组会继续完善电子系统。”
  曹东明也认真点头,“没有问题。我们组会和其他机构沟通,争取能研发出更好的替代材料。”
  在分派任务以后,王浩回到了办公室,就和臧春来认真谈了起来。
  臧春来是航天飞船公司的总经理,负责研究项目的方方面面。
  他们谈的是人事问题。
  王浩很认真的说道,“现在第一次测试已经结束,项目进入了正轨,我认为是时候正规化了。”
  臧春来一听就明白过来,“王院士,你的意思是说让那些研究员们入职?让所有的参与人员入职?”
  “对。”
  王浩说的很认真,“航天飞船工业公司是一个正规的公司,不可能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都来自其他机构。”
  “他们还有原机构的工作,以后肯定会出现问题。”
  “像是曹东明曹院士,王东院士,这些核心的研究员,都可以邀请他们正式加入公司,其他人也一样。”
  “我们要正规化公司的待遇,让他们能够专心工作,而不是觉得,只是参与一个大型项目。”
  “航天飞船的制造、运营以及未来发展都是很长远的,可能会持续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几十年,总不可能让他们一直挂职吧?”
  “这个项目没有结束的时候!”
  臧春来仔细想了一下,有些苦恼道,“要说服他们正式加入公司,不容易吧?他们首先要从原来的单位离职,其中可有好几个院士、好多的教授、研究员……”
  “还有一些来自军方的主干工程师,那些部门会放人吗?”
  “这个,你不用担心。”
  王浩道,“我去和他们沟通,应该没有问题。”
  “还有,要说服他们正式入职,拿出的薪水可是很高的。”臧春来说道,“曹院士这种,怎么也要年薪百万起吧?”
  “当然。”
  王浩道,“你不用担心资金问题,我下一步就打算继续筹资。”
  “筹资?”
  “准确的说是设计航天飞船。”
  “啊?”
  臧春来都听愣了,怎么筹资就变成设计航天飞船了?
  王浩理所当然道,“现在我们的发动机已经能够起飞降落,下一步是要高空飞行,再下一步就是进入太空。”
  “那么,进入太空以后呢?”
  “发动机都可以进入太空,航天飞船还没有进行设计,中间的时间差就太大了,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设计航天飞船,而且要提前制造,发动机成熟以后,就直接安装、试飞。”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是……”
  “航天飞船有完善设计、制造计划,才能进行筹资。”
  “公司最初组建的时候就说了,未来的业务是载人航天、星际资源开采等,航天飞船必须要有这些功能,未来才能实现正收益,而不总是进行大手笔投入进行研发。”
  王浩说的极为认真。
  臧春来听的张大了嘴,他一直觉得公司刚组建时,所说的‘未来业务计划’都是画大饼、忽悠人。
  载人航天,还勉强能够接受。
  星球探矿?
  星际资源开采?
  开什么国际玩笑!怎么不说星际移民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