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汉世祖> 汉世祖 第702节

汉世祖 第702节

  “都坐!”刘皇帝回到御座,朝三人示意了下,语气恢复了平常时候的温和,但气氛却显得更加严肃了。
  君臣落座,刘皇帝目光习惯性地扫了一圈,落在御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章与档案上,说道:“这段时间,朕收到了不少奏章,也阅览了不少案档,有一个感觉尤其深刻,时下的公卿百官,臣工职吏,似乎都很浮躁,都很焦虑啊!
  看起来,开宝九年这个冬季,内外上下,过得似乎都不怎么顺心如意啊!齐物的谏章中,有些建议还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朕也听说了,现如今朝中诸部司,哪怕是政事堂,都不乏官员职吏,懒惰散漫,魂不守舍,心思不在国务职事上,反倒一心关注那些流言蜚语,舆情政潮。
  这些日子,上上下下耽误了多少事?朝政废弛,有多少年朕没有遇到过了?朕也没想到,在这有生之年,还能再听到这样的词!
  朕是倍觉扎耳啊,不知诸卿如何看待?”
  “臣当向陛下请罪,是臣对下属臣僚劝导督促不力,以致国事迟滞!”赵普当即起身,主动道。
  “你坐下!”刘皇帝龙袍一摆,不怎客气地冲赵普说道:“卿为首相,本兼和协臣僚之责,朝政有怠慢废弛之象,你首当其责!”
  听这话,赵普也跟被打了个闷棍一般,不敢辩驳,继续请罪。他也算是看出来了,刘皇帝似乎是找着由头要把当朝宰相给训斥一番,此前是王溥,现在则轮到他了。
  今日的刘皇帝,给人压迫感十足,也表现出一种极强的攻击性。这种情况,俯首听命,才是最妥当的做法。
  看着赵普,刘皇帝继续道:“朕也不是听你请罪,朝廷的管理,国家的事务,也不是靠请罪就能解决的。朕现在就给你一个任务!”
  “陛下请讲!”赵普十分配合地回应道。
  “现如今,三法司的精力,大多被朝中泛滥各项罪责案件给牵扯了,对诸部司职吏的监督松懈了!”刘皇帝直接指示道:“你奉命组织人手,好好查一查,将朝廷这段时间以来,出现的那些怠政、慢政、懒政之官吏,好生清理一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样的官员,要之何用,朝廷养来做甚?吃干饭吗?”
  “是!”面对刘皇帝这强硬的措辞,赵普没有丝毫犹豫。
  听到刘皇帝这番吩咐,赵普与李昉都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反倒是王溥,明显露出了一抹苦涩,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在刘皇帝那略显不耐烦的目光注视下,还是咽下了涌到喉头的话,最终化为一缕无奈的叹息。
  王溥冀求的,不过是一份安定,希望朝廷能够回复到原本稳定的轨道上,不想震荡持续下去,给朝廷,给国家造成更大的伤害与损失。
  初衷固然是好的,然而妥协的意味太明显,这与刘皇帝一贯的强势是相悖的。当然,对于刘皇帝,王溥岂能不了解,然而,明知有极大可能劝不住,但他还是选择了犯颜直谏,所为不过是表明态度,顺便追求那一丝丝的可能性。
  刘皇帝虽然强势,但是也不是一根筋不会妥协的人,眼睛里也不是完全容不得沙子。只不过,在有些事情的分析上,王溥还是趋于保守了,就如此番这等情况,刘皇帝就断然没有妥协的可能。问题可以解决,但得顺着刘皇帝的心意来。
  由滑州案引发的这场政治风波,已经是愈演愈烈,刘皇帝不肯轻易放过也就罢了,如今还要让赵普对下属官员们进行一番清理,看那意思,规模不小,力度还重。
  这样会对本就风雨飘摇的朝局造成怎样的影响,王溥自己都不敢贸然结论。在他看来,这无异于烈火添油,只会让局势走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届时朝廷若真乱了,如何收场?
  当然,有前面进言的教训,王溥此时也不敢贸然开口了,刘皇帝正在兴头上,说了也难有多大效用,或许反倒会激发其戾气。
  虽然没有开口,但王溥那不自觉间流露出的神情,让刘皇帝有些不爽。君臣二人对视一眼,以王溥妥协,垂下眼睑告终,不过,刘皇帝同样无奈地叹了口气。
  事实证明,刘皇帝的大汉朝廷内部,也不全然是毫无底线、毫无坚持,一心俯首听命的大臣。
  随手拿起御案上的一封奏章,随意地翻看几眼,注意力不在奏章上,表情间倒是深沉的思考。
  思吟几许,刘皇帝再度抬眼,平静地说道:“你们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朝中局情若此,若是放纵不管,任其肆意,最终伤害的,还是朝廷。
  此番震荡,因滑州案而起,扩散甚广,影响深远,至此,也该有个终结了,朝廷,也该拿出明确的态度与措施了!”
  “陛下英明!”闻此言,高唱赞歌的,变成了王溥。
  赵普也拱手道:“请陛下示谕!”
  “这些日子,刑部确立了那么多案件,有几件是判罚既定了的?”刘皇帝问道。
  赵普答:“回陛下,据臣所知,到目前为止,只有滑州案,在陛下的严令鞭策下,已有判决,一应涉案职吏人员计三十七人,悉数判决,只待处罚!其余牵连人员及案件,八百余众,数十起,尚在详细调查审定之中……”
  “慢了!”闻言,刘皇帝很干脆地表示道:“数十起案,近千犯人,这是开国以来头一遭吧!也难怪有司处置,快不起来!”
  不咸不淡地感慨了一句,刘皇帝看着在座三臣,道:“朕现在便做出明确的指示,对于此番牵扯出的大小案件,一应人员,不论什么案件,不论什么出身背景,一律严肃办理,从快,从重,从严,不要有任何负担,该杀则杀,该贬则贬,该流则流!”
  “是!”听得刘皇帝这几乎不带任何感情的指示,三名大臣都不由心中一紧。
  刘皇帝瞧向王溥:“齐物你不是希望朝廷能够迅速安定下来吗?朕告诉你,案件调查清楚了,罪犯审判结果了,这事情也就结束了!”
  “臣明白!”王溥语气略显低沉。
  “李昉,你按照朕的意思拟诏,发传三法司!”刘皇帝又对李昉吩咐道:“有一点,还需强调,虽然朕要求从快,但是,具体执行,不可操切,不要为了快而快,一切当遵从国法朝制。法律纲纪,既然设立了,就要遵从,就要尊重,尤其这等时候,这等事件,更容不得松懈!”
  “是!”李昉当即道。
  而刘皇帝这番话,也让王溥稍微松了口气。虽然刘皇帝的语气依旧冰冷严厉,但至少,能够从圣意中感受到一丝理性。
  只要这种理智还在,就不怕事情的发展会滑向不可预测的深渊。而王溥最怕的,就是那种毫无节制,毫无理性的扩大株连。
  如果一切以遵从国法为前提,那么,不论朝廷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标准去执行判罚,都能稳如泰山,不避流言非议。局势,也能置于控制之下。
  这一场君臣会面,持续的时间很久,这也是自滑州案发后,刘皇帝与他们就朝中局势事务讨论得最深的一次,刘皇帝的态度,在此次召见中,也算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或许是朝廷正处多事之秋的缘故,刘皇帝并没有如往常那般,留赵、王二相用膳。等赵普与王溥是联袂走出垂拱殿的,时已过正午,出奇地,天空已能见到点冬阳的轮廓,阳光稍显散漫地刺破空中的残云,带来一些明亮与暖意。
  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基本的礼节过后,王溥加快脚步而去,心情仍旧不那么爽快。赵普也没多说什么,随其后,同路不同道的意味更加明显了。
  到了,赵普也没有把他袖中的奏章给拿出来。
  第415章 血色将至
  脚步稳健地行走在垂拱殿庑下,打磨得光滑的路面清晰地倒映出赵普的影子,表情不似王溥那般愁苦,只是略显严肃,有些凝沉。
  思绪飘飞,脑海中活跃的仍旧是适才殿中刘皇帝那番严厉强硬的表态。倒也不是为刘皇帝那不加掩饰的训斥而忧虑,拜相侍君已久,刘皇帝的训斥针对何人何事,严重与否,赵普多少是有些心得的。
  让赵普有所凝思的,还在于刘皇帝对朝廷此番风波的最终态度与论调。原本,赵普自认为对刘皇帝还是有所了解的,但经过此番见驾,赵普又觉得自己对皇帝还是了解不足,圣意难测,刘皇帝垂拱而治,但其心思却是越发难以揣测捉摸了。
  就此番政潮而言,涉及到了那么多的勋贵,那么多臣工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引起的震荡,岂能小觑,赵普平静的表面下,实际上是十分慎重的,根本不敢等闲视之。
  刘皇帝按捺已久,虽有些诏令下达,但赵普始终没有意识到,他在此事上的态度,竟然如此坚决。以刘皇帝的性格与手段,这或许并不那么地出人意料,但与赵普预期的,终究有所偏差。
  赵普袖中揣着的奏章,乃是一道份量不轻的条疏,主旨在于限制朝中势力庞大的勋贵阶层,具体的措施,包括对贵族俸禄的削减、减少各项税收上的优待,以及最为核心的,针对那些虽未明列条文却又事实存在的特权进行削弱。
  这份条疏,赵普已然筹谋许久。从为相初期一个朦胧的概念,到地位稳固后仔细筹议,再多如今,已然酝酿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条议,甚至可以说,这已然成为赵普执政方针中最重要的一点。有了这些年的摸索与试探,赵普心中也基本确定,这也是刘皇帝用他为相的目的之一。
  这不是件易事,更是件得罪人的事,但是,在朝廷中总有些得罪人的差事需要人做。对此,赵普看得很清楚,刘皇帝给他充分的尊重与权力,给他一个可以挥洒才干、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他则尽全力回报之,这很公平,也符合赵普那务实的处世观。
  过去,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出台,即便有所动作,只表露处一些意愿,便被刘皇帝给打回来了。
  到如今,又按捺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中,赵普的主要精力虽然放在国家的恢复治理以及各项财政改革上,但对于勋贵约束限制的政策准备,始终没有懈怠。
  此番滑州案发,赵普初时虽然惊诧于那些人的胆大,却也没有过于留意,只当是一般的贪腐案件对待,只是情节严重些罢了。
  然而,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不断有勋贵、官吏牵涉进来,他就开始上心了。直到从赵匡美开始,在朝中掀起的这股投案热潮,各族勋贵争先恐后,自曝其短,事态逐渐扩大,影响日益深远,从这日趋躁动不安的局势中,赵普终于窥探到了一丝机会,一个可以借势出台限制勋贵政策的机会。
  勋贵,于大汉朝廷而言,是一个集团,是一个阶层,群体众多,势力庞大,影响深重,即便有些漏洞,也难以下嘴。
  贸然动作,或许能够取得一些成果,打击一些人,但难伤其根本,且一旦触犯其利益,定会招致整个阶层的敌视与反抗。
  因此,深悉其中利害的赵普,也没有贸然行动。然而此次,近三成的勋贵,因为张进一案,陆续牵连出来,这就是主动把破绽送到面前,赵普岂能会没有想法,紧紧地抓住这难得的机会。
  当然,以赵普的理智,自是不会妄图将这些勋贵全部拿下,一并摒弃罢黜,那不现实。并且,勋贵及其子弟们所投案件,大多也是有选择的,也并非都像赵匡美那般实诚,以国法判之,也很难上升到抄家灭族的程度。
  除非,刻意扩大化,大搞针对株连。然而这样,并非赵普本意,也超出了他能力范围之内,需要有皇权的强力支撑,而刘皇帝会不会这么做,从适才垂拱殿中刘皇帝态度就可知了,皇帝可尤其强调了一番,首重国法。
  勋贵官僚们跟风的行为,赵匡义能够地做出清晰的判断,赵普又如何看不出来。因此,在赵普眼中,这就出现了一次交易的机会,朝廷或者说皇权与勋贵们之间的交易。
  勋贵们求的是法不责众、既往不咎、刷新过去,那么朝廷便可籍此,出台限令政策,双方可以在此事上达成共识,以解决此次风波,挽回朝廷威严,大汉的上层政治也可翻开新的篇章。
  赵普从头到尾所求者,只是一个支点,一个撬动勋贵阶层的支点,此次风波,就给了他一个极其有力的支点。
  以此次政潮为引,连消带打,处置一批人,安抚一批人,实现对整个勋贵阶层的限制,能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还能减少后患。
  固然有妥协的成分在其中,但对于朝廷而言,却是再稳妥不过的选择了。事实上,赵普虽然明确拒绝了同王溥联名上奏的提议,但是从其本心,对于王溥的那些顾虑与建议,是认同。
  只是,道不同,屁股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也不能与其持相同的意见。赵普说到底,仍旧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士大夫,即便见识能力出类拔萃,他终究是个官僚,而位居首相,保守就是其本能。
  于赵普而言,保持朝廷的稳定,是有利无害的。只不过,他这个宰相上头,终究还有个皇帝,对他最重要的,也是皇帝的态度。
  尤其是刘皇帝这样强势的开国君主,如果不能与其保持一致,紧随脚步,那么他这个宰相也做不长。赵普在这方面的认识,是很透彻的。
  赵普针对此次风波的想法,以他对刘皇帝二十多年为政的观察与思考来看,刘皇帝绝对不会想不到这些,也完全有接受建议的可能。
  然而,经过此番见驾,赵普忽然觉得,自己错了,甚至错得有些离谱。刘皇帝态度都那般明确了,所涉人事,一概惩处,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那他这份带有明显妥协性格以及丑陋的政治交易性质的谏建言谏章,再呈上去,就有些不合时宜了,或者说不合圣意。
  一边走,赵普一边思考着,思考哪里出了问题,一直到停在政事堂门前,他紧蹙的眉头方才舒展开来。
  紧接着,他露出了同王溥相类的苦涩。此前,他的思谋,只看到了妥协之后的好处,只看到了政策执行的难易,也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此事。
  然而,换作刘皇帝,他会如何想?揣测圣意,赵普经常做,然而代入刘皇帝的视角思考问题,赵普很少这么干,他心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敬畏,也怕迷失在其中。
  刘皇帝过去,确实不乏妥协的时候,然而那终究是过去,而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刘皇帝也不一样的。
  这样一个意志坚定、心如铁石的创业之君,想让他妥协,又是何等艰难。更何况,即便在过去,妥协也是分事的。
  像此番这般,那些短视浅薄的勋贵,跟风动作,乃至挑动舆论,营造大势,说得诛心一点,就是逼宫,逼刘皇帝让步,逼刘皇帝宽恕。
  如果在此等事宜上妥协了,如果在此次妥协了,那么下一次呢?是不是给勋贵们一种错觉,一种维护自身阶层利益的办法,一种对抗刘皇帝的手段,只要联合起来,他们就战无不胜,他们的力量无比强大,刘皇帝总会妥协的!
  更何况,刘皇帝的多疑与猜忌,了解的人都了解。想通了此点,赵普脸上非但没有一丝释然,反而更显得凝重,抬眼望天,从那冬阳与冬雪共同渲染的洁白天空中,他仿佛看到了一层血色正在酝酿。
  此番,倘若没有那么多人故作聪明地掺和进来,以区区一个张进,又能牵扯出多少人?又能真正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然而,没有那么多如果,赵普可以想象,此番,会死不少人!
  第416章 尾声
  垂拱殿恢复到寻常时候的平静,但大概是刘皇帝的缘故,气氛总是显得有那么一丝微妙。哗啦啦一阵响动,在安静的殿内显得十分突兀,吓了所有人一跳,却是刘皇帝一把将御案上那堆极其惹眼的奏章给推翻了。
  殿内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时间也仿佛禁止了,沉默了一会儿,喦脱小心地打量了刘皇帝一眼,却只见刘皇帝面色如常,一脸沉静,手里拿着一本不知道什么内容的奏章在阅览。
  踌躇了一下,喦脱招呼着两名殿中内侍,上前小心翼翼地将散落在地的奏章案件收拾起来,轻手轻脚,整理放好。
  李昉那边,也默默地换了一张空白的诏书,重新按照的刘皇帝的意旨,书写诏文,此番,他需要草拟的诏书可不少。
  很快,一份书面整洁、文笔流畅的诏书便拟好了,李昉亲自交给刘皇帝审阅,刘皇帝只稍微浏览了一下,便交还与他,目光落在玺盒上,李昉会意,郑重地将玉玺捧至御案边。
  见李昉这当朝内阁,一脸敬畏、满是慎重地在诏书上加盖玺印,刘皇帝的心情莫名地好了一些。
  沉默了许久的氛围终于被打破了,刘皇帝问李昉道:“适才你一直没有如何开言,王溥、赵普他们都有想法,你这个内阁大学士,就没有什么建议?”
  再度小心翼翼地将象征着天子权柄的玉玺放回锦盒中,李昉恭敬地答道:“臣这阁臣,一切当以陛下意志为先,当遵从陛下的示谕。此事,陛下已然有所决议,臣没有异议?”
  听其言,刘皇帝顿时笑了笑,道:“朕的阁臣,要求也是干练,也需要见识能才,可不是木偶泥塑,你也不是没有主见的人。”
  “方才殿中,王溥的态度可谓鲜明,虽然被朕压服,但朕知道,他心中的顾虑可一点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加重!
  赵普,虽然没有像王溥那般,全然一副听旨办差的态度,但朕也明白,他心里也是有主意的,只是不知为何没有言明。
  你这么多年,也辗转内外,任职多处,在此事上,朕不信你没有想法!”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