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3章 无用信息
就算暂时将阿济格的过问应付过去,耿仲明的心情也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一些。他很清楚自己来到金州的目的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皇太极需要自己来这里平定海汉人制造的麻烦。但经过刚才这场战斗之后,耿仲明意识到海汉人恐怕不仅仅是阿济格的麻烦,更有可能会让自己也在金州栽个大跟头。
耿仲明最想不通的一件事不是阿济格给自己使绊子,而是海汉人在辽东这一系列行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后金统治区与海汉国相隔数千里,海汉派出军队来辽东作战,就如同后金绕过整个大明去攻打安南一样不可思议。但海汉人又是以精明著称于世,绝对不会做没好处的亏本买卖,那在距离本地几千里的地方开辟战场的对他们的好处又会是什么?
这种需要长期谋划和准备之后才能实施的作战行动显然不会是海汉高层一时心血来潮,耿仲明下意识地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找到战争爆发的原因,或许就有机会找到终结这场战争的办法。他并不认为海汉在辽东部署的兵力能够打一场让后金伤筋动骨的灭国之战,而持续不断地与阿济格麾下的部队交战,必定是带有某种尚未被己方所真正察觉的目的。
耿仲明当下也顾不上吃饭休息,赶紧吩咐下去,让人将有关海汉的情报记录尽快送来,并召集了手下的几名军师,期望能从中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后金的情报机构在过去数年中一直都以大明和蒙古为主要监视对象,信息收集整理也以这两国为主。而近年才在南海崛起的海汉国,由于其距离辽东十分遥远,后金以往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个似乎八竿子都打不到的对象。
然而局势的变化之快远超想象,海汉不声不响地摸到北方,并且毫无征兆地将从未打过交道的后金当作了敌人。后金的情报机构数年来都是在西南方向深耕细作,而对于从南方冒出来的这个对手实在知之甚少,只能一边应战,一边通过大明的情报渠道去拐弯抹角地收集关于海汉的信息。
当然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转了不知道多少次手的情报,能够为后金军方提供的参考价值实在很有限,甚至还不如在战场上连连吃败仗的前线部队的感受来得真切。但阿济格向他所提供的情报中,现在看来有不少缺失和不尽不实之处。比如海汉军所使用的武器射程,就显然要比情报中的数据更长,这就直接导致耿仲明在战前制定应战策略的时候,对敌军战术的判断和己方防御措施的部署都出现了明显的失误。而由此所引发的直接后果,便是汉军旗在战场上处处受制,从头到尾都处于被动挨打,无力还手的状态中。
而现在耿仲明要做的事情,就是将现有的情报资料再次进行汇总分析,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之前被忽视的重要信息。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对于如今处于被动位置的耿仲明来说,这无疑算是一根值得伸手去捞一下的救命稻草了。
耿仲明手底下的几个狗头军师都是在山东时就跟随他的老部下,虽然没有多少才华,但却很了解自己这位上司的心意,被他召来之后交代几句,众人便开始分头整理现有的资料信息。
后金对于海汉的了解可大体分为军事和非军事两个领域,非军事领域主要是指海汉的国情现状,其中包括了风土人情、对外贸易等等,这些信息一般都是公开的,只要多花点心思倒也不难收集到。而收集军事方面的信息则相对要困难一些,后金以前从未预想过会与海汉在战场上对峙,所以对于这个国家的军事情报收集工作,也仅仅只是从海汉在渤海海域开始表现出敌意之后才有所动作,到现在都甚至还没有弄清海汉当初在山东控制区派驻了多少军队,又是从何时开始策划对辽东动手。
海汉目前在辽东派驻了多少兵马并没有确切的情报信息,按照后金的估算,作战人员不会超过五千人。但这其中步兵、骑兵、水兵及炮兵等多个兵种的构成和部署情况,后金方面也并没有掌握到相关信息,也很难由此推断出海汉在辽东地区的军事规划和作战方案了。目前通过数月来不断的交战所得到的信息,多数是战术层面,在阿济格的刻意隐瞒之下还不甚全面,而且海汉军也未必使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所以最为重要的军事情报,能够为耿仲明指挥作作战提供的参考却是最少的。
但耿仲明并不是如阿济格一样的单纯武夫,他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倒是要更高一些。他认为战争只是海汉人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找到其发动战争的原因或许才能解决当前的困境。而这相关的信息,或许与地峡防线的海汉军部署状况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反倒是很有可能隐藏在那些原本就公开的信息当中。
耿仲明提出了这个思路之后,他手下的军师在整理信息的时候就能有更多的针对性了。特别是海汉近年来疆域版图的变化过程,很快便在这帮人检索情报时引发了关注。
根据资料显示,自海汉纪年1628年起,也就是大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海汉便从南方的琼州岛上向外开始扩张。从那时起海汉向北扩张地盘的步伐便从未停下,自两广到福建,再到浙江,连年向北进军,前年抵达山东,去年年底终于踏足辽东。
考虑到海汉每到一年都几乎是使用武力打开局面,持续了八年不断向北发展控制区,就相当于在海外战场连续打了八年的仗,期间消耗的军费和资源恐怕已经难以计数。这样的举措显然不是海汉高层一时兴起的决定,必然是其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才能达成的局面。而一支连续打了八年仗,迄今未闻败绩的常胜军会有多么可怕,似乎已经在辽东的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果从海汉过往几年的对外扩张史来看,踏足辽东大概就是其既定方案中的一步而已。耿仲明在拿到手下递送来的资料观看时,甚至在想辽东这地方即便目前不是后金占领,海汉极有可能也还是会动手硬抢,毕竟这种事他们在山东、浙江都已经干过了,而当地的官府和驻军对他们的这种入侵行为似乎也并没有采取过什么行之有效的驱逐措施——至少从手头上的情报来看是这样的。
耿仲明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思路是对的,海汉人从琼州岛一路北上期间,在战场上对决过海盗、明军、西方番人、武装海商、地方民团,几乎是见谁打谁,挡路者死。对于海汉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敌对阵营,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踢掉了每一块出现在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后金,大概就只是他们眼中一块新出现的绊脚石?
如果不是这样,耿仲明也想不出还能有什么理由让海汉国跨越数千里派兵到这里来,跟过去无冤无仇的后金开战。
按照海汉过去的做法,都是武力开路,然后商贸手段迅速跟进,最终还是会选择和平共处的方式来结束战争。但辽东这边的情况,显然海汉人还并不打算要结束与后金之间的战斗,也从未表示过任何停战和谈的想法和意愿。耿仲明先前便从海汉在辽东的兵力投放上判断对方不可能要打一场灭国之战,所以目前的战斗终究都会告一段落,只是结束方式还未尝可知。
“是不是该派人到海汉那边去探探口风?”耿仲明心中闪过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但这也仅仅只是想想,并不能立刻付诸实施。他虽然有指挥作战的权限,但可没有决定是否要与敌人和谈的资格。阿济格或许有这样的资格,但这个性格暴躁的莽夫就算撞到铁板也是不会回头的,必然会将战斗作为唯一的解决办法,耿仲明也不指望他能松口改变态度。
耿仲明不敢擅自做主,但又不想放弃了自己好不容易才整理出来的这种思路,当下也只能将自己的想法先写入密信,然后遣人送回盛京,直接交予皇太极过目。海汉这事要不要尝试一下另外的解决方式,也就只能由皇太极亲自来拍板决定了。
不得不说耿仲明的思路的确是十分接近于事实了,并且他所做的情报分析工作或许比盛京城里那些坐在小黑屋里算计过来算计过去的官僚要强多了。如果是让如今仍在山东主持情报工作的郝万清知道了他的想法,那安全部肯定会要求军方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干掉他,以免对海汉未来在辽东的行动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耿仲明的上奏是否能够为皇太极所采纳,一定程度上还要受金州战局变化的影响。如果金州战况继续呈现出颓势,那么耿仲明的意见很可能就会被视为一种推卸责任的手段。所以他知道在盛京城那边对自己的上奏有反应之前,必须要尽力稳住金州的局势,至少不能再无休止地重复着每日的例行战败。
要想达成这个目标,耿仲明不但要更多地了解和总结海汉军的战术,更要改变后金军目前的作战方式。特别是满人将领所倡导的猛冲猛打战术,耿仲明认为这才是金州驻军不断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耿仲明觉得并非无法弥补,想当初努尔哈赤就靠十三副铠甲起家,那时与大明官军的实力差距,肯定比现在后金与海汉之间的差距大得多,不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靠着后金铁骑把大明打得缩在九边的城池中出不来了。只要找对战略,耿仲明相信必定能跟海汉人继续周旋下去,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挨打。
但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要拿出能令人信服的战绩,才有可能让阿济格接受战术上的这种改变。几个月来几十次大大小小的战败,已经多次证实了在战场主动采取攻势,吃大亏的只会是后金一方。而海汉最为擅长的做法,便是通过各种手段引出后金的攻势,然后退缩到早已部署好的阵地内打防御战,依靠武器的火力优势来击败后金军。
那么要如何才能克制住海汉的这种战术呢?耿仲明与手下的军师们商量了半晌,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尽可能少与海汉军接战,特别是海汉军已经结好军阵,或是有依托防御阵地的局面,就要能避则避,尽量不要给海汉军发挥的空间。
而后金军所能利用的有利条件,除了兵力上所具备的明显优势之外,还有就是可利用的战场纵深。海汉军强行攻下地峡防线,是因其兵力有限,只能依托于这种防御工事来抵抗后金军可能实施的大规模反扑。但海汉军也不敢轻易再往北纵深攻入太远,因为其补给线很难在后金占领区内维持太长的距离,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所以耿仲明认为应当将己方的防御纵深拉大,海汉人若是要攻,就主动收缩,引其进入己方控制地区再设法切断其退路完成合围。
当然这种战法也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无法再将地峡防线及以南地区从海汉控制之下夺回,而且会给海汉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巩固这些地区的防御。但耿仲明认为金州现有驻军既然无法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海汉军夺回失去的地域,那就应该设法保存实力,阻止海汉军继续向北扩张,或是对己方军队造成更大的杀伤才是最合理的应对方式,而非将军队派去海汉人炮口下白白送命。
但不出耿仲明所料的是,当他的建议送去金州城之后,信使被阿济格破口大骂一通,然后还赏了二十军棍,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