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农圣> 第358章 今年科举不授官

第358章 今年科举不授官

  当鱼的体积和重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喂养它所消耗的饲料与它的出肉率比例,就会不断降低,具体是个什么数值,孙享福没有见过相关的统计,不过却是知道,在后世,很少有人养鱼三年才起塘的,一年一起塘,两年一起塘的最多。
  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在长江边长大的湖北人,孙享福知道太多淡水鱼的吃法了,用少许盐腌制晒干的腊鱼,就是家家都会吃的菜,不管是加些配菜煎煮,还是加点香料烤食,都是嚼劲堪比牛肉干,营养热量甚至超越牛肉干的滋补肉食。
  孙享福小时候最喜欢吃在锅里干炕出来的腊鱼块,即便不加什么调料,也是美味的零嘴,保存时间很长,可以作为一种很方便军士食用的辅助军粮。
  现在,满脑子是军需筹备的孙享福,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它,既然皇家渔场有这样的资源,那孙享福手上的这个征发令,就从皇家开始征起吧!正好給各大渔场清清塘,明年好喂养新鱼苗。
  不仅如此,孙享福还想给关中所有的农场来个大优化,即,除了保存最新一代的高产品种之外,其余的全部淘汰。
  这道命令一下去,可能会有过千万只鸡鸭将会被屠宰,因为三年多过去了,光是皇家的农场,规模达到几十万只的养殖场就有近三十个,而从这些农场里引进种苗,养殖过千只的个体户,至少有数百户,养殖过万只的村集体,也有数十个,这种恐怖繁殖的速度,很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产能过剩。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百姓们穷怕了,今年骤然富起来之后,还没有改变以往节俭的习惯,把鸡鸭这种可以持续为家里产出的家禽当命根子一样,舍不得吃。
  大家都拼了命的养,都不去吃,这就导致了市场上的家禽和蛋类越来越多,价格一再往下掉。
  毕竟,有钱人只是那么一小撮,他们也不会餐餐吃这些东西。
  那么,孙享福正好借这次机会,帮关中百姓去去库存,这样不仅能够优化今后的养殖效率,还能让条件比较好的府兵家庭,养成吃鸡鸭的习惯。
  所以,关中百姓过一段时间之后,不仅会晒鱼,还要晒腊鸡,腊鸭,甚至,易保持,能够直接食用的猪肉脯,孙享福也打算弄一些,在吃食上满足了府兵,相信在战场上,他们的力气就绝对不输给高句丽士兵了。
  “咱们村里各项产业在渭南新城的大作坊都建立起来了吗?今年能不能投入使用?”
  回来就赶上一摊子事,孙享福还没有跟马周会面具体谈,便趁着吃饭的空闲,向孙大力问道。
  “都开始建了,不过,目前也就最早开始建造的冶炼作坊主体建筑完工了,其它作坊,可能还要几个月才能陆续建好,春节后差不多能够开工生产。”
  李世民虽然给渭南新城弄了几十万劳工,但新城的摊子太大了,需要用到人手的地方太多,不是短短几个月建设就能见成效的,现在已经九月中旬,按照孙大力的说法,也就是三四个月后,幸福村投资建设的大工坊,才能初步投入使用,估计真正的招满工作人员,高效的运转起来,还得一年多以后。
  因为,很多工坊,简单的生产车间或许好建造,但是能够在里面生产的熟手工人,却是需要时间培训出来的。
  “咱们本村的作坊不能停,可以先期招工培训,少量的生产,稍后,我会给一些你们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列个单子出来,你们按照先后顺序,尽可能的在明年夏天之前,一直保持全负荷生产。”
  “行,正好秋收过后有很多人闲了下来,回去之后,我马上就安排招工,只是,还有一个问题,咱们村子的场地可不够了。那些棉花,可是把咱们村一大半的地方全部都堆满了。”
  由于新的户籍制度实行,关中的老百姓们更加愿意出门了,用工量比较大的幸福村,就时常有人来寻活计,招工方面,孙大力还是有些信心的,当然,像场地这样的问题,他还得跟孙享福反应,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工作空间的问题。
  棉花这玩意忒占地了,尤其是近百万亩田的产出,孙享福听了孙大力之言,转头向石宝问道,“大郎,你娘今天来了吗?”
  “来了,在楼上看望夫人呢!”
  “一会帮我转告她吧!从明天开始,让制衣作坊所有熟手工人领一个生产任务,把原材料发放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带回家里去制作,一个熟手工人如果一天能够制作两套棉甲的话,你们就每天给他派二十套的量,做不完,让他们自己找邻里乡亲帮忙,只要他们按照要求的质量交货,就能拿到全额的工钱,如果能够超额完成的,给奖励,多做就多奖,现有的制衣作坊,今后只作为培训场所和收发货的场所。”
  孙享福的这套手段,等于是定价发货,给熟手工人包工,其实,在农耕社会,织布,做衣服的活计,大多数妇人都会做,现在的制衣作坊差不多有两千多熟手女工,这些女工做夏衣短打,每人每天可以做十几件出来,做长袖,长裤或者秋装,简单的棉袄,一天也能做出三五件,至于厚实,功能比较多的棉甲,一天就只能一两件了。
  不过孙享福知道,这些东西制作起来其实并没有多少难度,正常人,或者小孩子,都可以完成其中大部分工序,只需制衣作坊掌握了裁片大小,统筹教会她们制作一些关键部位,一个熟手工人带领着几个生手,一天做出来的衣服数量就能翻倍。
  让每个熟手制衣工人都回去招募一批人,形成自己的生产班子,把街坊,或者同村邻里,都发动起来制作衣物,就像后世南方沿海城市的制衣行业一样,大订单来了,制衣厂只需要按规格裁好裁片,挂牌子对外发货,就有成百上千个个体户加工班子过来接货制作,完成之后,交成品领工钱。
  这种做多得多的模式,很自由,门槛低,会大大的刺激这些穷怕了的百姓的赚钱欲望,相信,用了这个手段,不需要等到渭南的大工坊建立成功,制衣行业的产能就会先一步提上去。
  而将几十个库,上百万亩田地里产出的棉花,快速的变成老百姓身上穿的衣服,或者军人身上穿的棉甲,就是孙享福的目的,可别以为在这件事情上制衣作坊会贴工钱什么的,实际上,他们会大赚一笔。
  因为由这些熟手工人带领的家庭作坊一旦形成,就能快速的将棉质衣物在市场上铺开销售,霸占市场,到时候,盈利的钱,足够补贴制作几十万套军装的工钱了。
  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石宝一点都不敢怠慢,怕自己望漏什么,直接就去楼上找了聂三娘说明情况。
  然后,孙享福也趁吃饭的这点时间,多指点了聂三娘几句,类似于刺激大家积极性的方案,最先可以把单价定高一点,发的款式简单一点,作坊里面还制作一些能够帮助工人们高效生产的针线,裁剪闸刀等,总之,就是无限制的扩大制衣生产规模,尽快的清理掉棉花存货。
  相信有了这个策略,关中街面上,今年冬天就很难看的到闲人了。
  这还只是孙享富在自己可动用的资源内做的工作,相比于朝廷这次要筹备的所有东西来说,只是一小点。
  吃完饭后,他只是短暂的看了一眼老婆和孩子,就匆匆去了政事堂,萧瑀和马周,估计都在这里等了他一上午了。
  “诸事繁忙,让两位久等了,抱歉,抱歉。”孙享福给两位在等待中还要不断翻阅着文稿,处理公务的大忙人抱拳道歉道。
  “孙都督诸多职司加身,恐怕也和我等一样,忙的脚不沾地,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我等已经将必须要尽快解决的事情列成了单据,你在方便有建议,或陛下有特别安排的,就逐条的提来,时间不等人,咱们议定之后,就要马上执行了。”
  萧瑀果然是实干家,一大把年纪了,干起事来还雷厉风行,不过,孙享福看到他所列出来的第一条建议,就眉头一皱,大摇其头。
  “萧相,既然朝廷诸多大臣都不在京,这个什么行卷制度,您觉得还有保留的必要?下官以为,让这些读书人在入仕之前,就各投门墙,形成派系,对国家是不利的。”
  隋朝的科考有个很操蛋的制度,就是参考之人,必须给在朝大臣投卷,只有得到了大臣推荐的读书人,才能参加考试。
  这个制度在当时的好处就是,能够保证参考者有一定的文学水平,毕竟,隋朝时期的科举,可不像宋明清时期,是一级一级的考上去的,而更像是在汉朝举孝廉的制度上加了文学考试这一关。
  朝廷的大臣接受考生行卷,给了考生推荐,就相当于是给这个考生做担保人,在行为品德上,这个担保人可以对考生有一定约束,即便是考生通过考试做了官也一样,担保人与被担保人之间,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在孙享福看来,这就是一个滋生官场派系的温床,可偏偏有这么大漏洞的制度,在当时就形成了,这也是为什么,五姓七家能够把持隋朝朝堂的原因之一。
  读书人较多的世家门阀,中奖几率本就高,而在朝廷没有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便是参考了,而且还天赋异禀,考的比哪些世家子弟好,你也没有大官做,甚至被排挤出官场,因为少数群体是斗不过多数群体的。
  寒门子弟想要做官,还有一种途径,投效到世家门下去,他们不说保你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至少,让你能在官场混得下去,不过,那时候你得以世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种模式,很快的就让世家门阀垄断了文化知识和读书人才,形成了左右朝堂的力量,到了唐初,即便是有很多造反派起家的武人走进了朝堂,也没能改变这个局面。
  对于孙享福提的这个问题,萧瑀也不是没有考量,但是,你让他凭空构想一个全新的科举制度出来,就有些为难人了,古人要是有那么强的创新能力,后世还不知道是啥样子呢!
  “老夫也以为不妥,正明觉得,如何能保证参考者都有才学,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有才学的考生,品德修养足以为官呢?”
  对于萧瑀这个问题,孙享福没多想就答道,“参考者有没有才学,咱们可以在考试题目上考嘛!至于他们的品德修养能不能够为官,咱们让百姓来评啊!下官此前已经跟陛下商议过了,今科所取之士,不授官。”
  “不授官?”
  孙享福这三个字说出,连排队等候跟他商量事情的马周,也朝他看了过来,不授官,你搞科举干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