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统计和情报
“将军,这是这四个月的物资统计”
一个鬼子参谋将最终的一张物资统计表递给鬼子华北方面军的大将。
之前的大战已经结束四个月,从大战刚一结束,鬼子就开始组织力量运输物资,但物资数量过大,而且要将物资转运数千公里到港口,再运输回本土,这一路上的断断续续的交通简直让鬼子心力交瘁。
动用百万民夫,数十万大军,花费了四个月,才将缴获的大批物资运输到国内。
“哟西”
接过表格,这个鬼子大将语气满意。
累计缴获物资是两千多万吨,随后在其他地域也搜集到大量粮食物资,而且经过大量商人和间谍的走私以及购买,他们同样从根据地搜集到百万吨级粮食。
所以,这四个月,累计运输到本土的粮食足足有两千五百万吨。
本土七千万民众大半年的粮食有了。
再加上海军从南洋等地,搜集的几百万吨粮食,以及东北地域占领区收缴的粮食,鬼子本土这一年的粮食不缺了,而这仅仅是小半年的收获。
这庞大的物资数量也刺激了鬼子们的神经,第三批大规模招兵被加速,国内的民众在这庞大的物资刺激下,战争热情高昂。参军热情踊跃。
这就是所谓的,人吃饱了才有精神头去干其他的事情。
还有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鬼子本土看别的地方有这么多粮食,还有海量白银,虽然如今白银不值钱了,但是嘛,依旧是一种贵重金属,很值钱的。
“大将,这是前线近期的伤亡”
参谋在最合适的地点将第二张报告递交了上来。
这位参谋想的很明白,第二张情报科不是什么好情报,大将听到之后八成会发飙,而那个时候自己已经离开了,这样就不会被波及,所以,坏消息一定最后递交。
“你下下去吧”
果然如参谋所料,大将挥了挥手,让参谋离开了。
“嗨”
压抑住心中的激动,参谋三步并作两步赶紧离开,同时,参谋心中也有一些疑惑,为何第二份情报中记录的数据如此离谱?这一点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
“哟西,哟西···”
大将依旧在看第一份报告,上面记载的各种物资数量仿佛有着莫名的魔力,尤其是那庞大的长长的数字,让这位鬼子大将心情愉悦。
接着他依旧没有看第二份报告,而是拿出了桌子下抽屉中的一封电报,这是来自东北的电报,哪里有着一座完整的工业基地,是帝国十多年建设起来的,由陆军掌控的军事基地。
情报上写的是,之后的每个月,将有六十门150炮和千余吨炮弹从东北运输过来,另外还有一些105炮和配属弹药,东北能有这么庞大的装备生产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得谢谢美国,前几年在和美国没有闹翻之前,东北工业那将大量白银带来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机械,这才组建其了这么庞大的军工厂。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每月华北其其他民国地区的鬼子陆军需要给关东军地区提供钢铁、粮食等物资。
看着手里的电报,大将愈发满意。
钢铁,虽然至今没有查清楚八路军根据地到底是哪里搞来这么多钢铁,还是优质钢铁,但是没关系,只要我抢的够快,就都是帝国的。
据他所知,通过间谍、收买、威胁等手段,他们一个月能收集到十几万吨优质钢铁,这些能运输到关东军哪里换取大量额外的重武器,然后将后续的五百万大军武装训练整备完整之后,就一举将牛崖谷打下来。
大将想到了那个一直在情报中出现,但怎么也侦查不明白的牛崖谷,据说哪里是突然出现在民国的庞大物资的来源,提供者是一位华侨,每天都有海量物资运输,但具体的,他就不知道了。
最后,他才悠悠的拿起第第三封报告开始看,这一看大将面部当场就凝固了,笑容僵硬在脸上,连原本勾起的嘴角都出现了扭曲。
大将一度怀疑他的视线出问题了。
也怀疑报告是不是出搞错了,但是报告上有诸多参谋的签名,不可能出错,而且能呈现在他这里的报告肯定是经过多方确认的。
“四个月的零星交火皇军伤亡达到四万只巨?其中阵亡达到两万!”
“敌人对皇军展开了大量的炮击游击战,四个月至少发射了超过三百万枚120迫击炮炮弹”
大将仔仔细细的将报告中的数字提炼出来,眼角跳动,一时间不知道该说啥,该怎么发火。
如今第二批两百万陆军已经全数抵达民国,所以,当下帝国在外有着四百多万的陆军,除去三十多万精锐在东北防备那只熊,还有在南洋作战的几十万。
在民国占领区,有三百七十万大军,这几个月就损失了超过百分之一,而且还是没有发生大战的情况。
“看来,要尽快解决此事了”
大将眼睛微微一眯,视野看向后方挂着的地图,地图上,牛崖谷三个大字标的明晃晃。
敌人有大量轻炮兵火力,而那种优秀的120迫击炮也算重炮,虽然精度比不上身管炮。但是数量能弥补一切,好在帝国还有150重炮,还有240重炮。
只要数量足够,就能够完美的压制这种射程较短的炮,而且帝国还有空军,虽然一千米一下很危险,但是只要将投弹高度控制在一千米之上,就很安全。
大将眯着眼睛,准备着作战计划。
在等三个月吧···大将想着,三个月之后华北方面军就能累积到五百门150大炮了。以及数万吨炮弹,足够压制敌人的迫击炮群了,还有飞机和航空炸弹,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
119师第七工厂的后方,这里是一处人口开阔出来的平地,远处则是密集的山林。
靠着望远镜眺望远处,能发现远处勉强扩展出来了一条笔直的空旷地带,一面面棋子呈直线插在这片空旷地带上,旗子上,写着从一到十五的数字。
在距离平地左侧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是一座山,这里是附近最高的山峰,峰顶立着一座临时搭建的房屋,平地上的众人可以清晰的看到,房屋前的台面上,摆放着一座体型庞大的炮击观瞄器。
一段时间之后,几辆大轮胎拖拉机牵引着十门第七工厂自产的105口径大炮走了过来。
“开稳一点,开稳一点”
队伍的最前方,负责此次最终测试的军官很激动,因为这是105口径榴弹炮入伍前最后一次测试,今天之后,这门国产的身管重炮将部署在部队中去。
而且,如今生产线已经建立,尤其是在新抵达的机械设备调试完备之后,第七工厂已经能达到每月一百门的产能,一个月就能装备一个满装的团还多。
三营九连标准配置下的一千八百余人的炮兵团,每个团大约54门105口径榴弹炮炮,再加上备用火炮等,每个团也就六十门大炮。
至于炮弹生产线,更是趋近设计极限,每日八千发炮弹的产能,足以供应十个团的消耗,而且,第二个炮弹工厂正在建设中。
“这个105火炮技术水准是真的高”
负责接收的119师最新组建的重炮炮兵团团长看着手里的资料,语气惊叹。
105口径的大炮是如今世界上最佳口径的支援火炮,在各国中都有大量装备,鬼子这种口径的火炮也是装备的最多的,只不过嘛,这种火炮无法压制大量装备的120迫击炮,所以最近该大量装备150大炮了。
“嗯,技术水准很高”
他身旁的技术专家也是点了点头,一脸赞同。
标准榴弹射程12.5公里,射速六枚每分钟,重量2吨,炮管寿命5000枚,这个数据已经超越国外的现役火炮了,而且还有一种最新的底凹弹,射程能够达到十五公里,至于精度,十公里左右精度极高。
是一个完美的火炮,无论是精度还是射程,抑或者反应部署速度。
很快,来自各个部队组建的精锐部队就完成了跑位的构筑和大炮的假设,因为有着预先构筑的掩体,所以整体耗时五分钟不到。
这也就表明,在战争中,跑位可以在五分钟之内完成转移,以105口径大炮的射程,十公里远距离炮击,五分钟的紧急转移时间,和鬼子炮击战的时候,完全不用怂。
轰轰轰·····
炮击试射开始了,一阵阵炮口焰火爆发,一枚枚炮弹以数倍音速的速度向远处十公里地域飞去,在划过一道弧线之后,最终准确的落在了十公里之外的靶点。
“距离偏差七百米”
远处的炮兵观察站发来了观测信息,通过电话线连接的讯息传递及时准确。
后方的精锐炮兵则开始依据大炮诸元和观瞄讯息调整跑位。然后再次发射,六分钟之后,炮弹终于准确的命中了十公里之外的五十米靶点。
在有着良好精准的地图,大晴天,直线靶点,以及多处观察哨的情况下,这个时间并不算优秀,但是考虑到这些炮兵才接触这门炮几天,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身管炮就是不一样”
听着完全不同于迫击炮的声音,一个军官感叹道。
“淡然,身管炮射程远,初速高,精准性高,对掩体的破坏能力比迫击炮强,就是数量和机动性比不上迫击炮”炮兵团团长说道。
“下次就能和鬼子的重炮旅团打一打对攻了”
团长很满意。
在计划中,119师会率先组建一个炮兵旅,合计一万人,其中有三个独立炮兵团,总计装备165门105口径炮,旅部队中包括了四千人的炮弹运输部队,而他将成为这个炮兵旅的旅长,负责熟悉和改善身管炮集群战术。
他有些期待了。
远处,来自克虏伯的双面二五仔间谍看着这门105炮心中惊叹。
这门炮的技术水准其实完全超越了国内现役的火炮,哪怕是实验室内的大炮,也距离这门炮有着一定的差距,射程虽然差不多,但是精度和寿命方面,这门炮远远超出。
身管渡铬,身管自紧·····这些最顶尖的大炮制造技术居然会出现在这样一个新组建的工厂,而且还完美的掌握了这些技术,哪怕是自己一眼一眼看着这些技术被攻克的,他仍然感觉不可思议。
就这些大学毕业,还有一些是自学成才的人,硬生生靠着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无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能力转变。
······
欧洲。
这里此时已经陷入战争数年,此时此刻,各国都苦不堪言,无论是胜利者德国,还是被占领者法国等等,都在煎熬。
占领区,生活质量下降,活动被管制。
而作为胜利者的德国自然小日子过得舒服的多,但也好不到那里去,物资缺乏,娱乐活动被禁止。
而且,更可怕的是,日子还在一天天的变坏。
然而,最近,大家却发现,情况突然好转起来了,食物只能每天购买,但却是基本不限量了,每天能吃饱,还能剩余很多,物价,尤其是粮食价格,降低到比战前还要低了。
虽然品种单调,但是管饱,每天能撑的饱饱的。
香烟,重新出现了市场上了,而且还足量。
结果就是,大家对战争的热情高涨了···
弗洛斯啃着自己烤制的奶油面包,看着人流如织的广场,作为一名大英帝国的间谍,他心里感觉有些不妙。
自家本土是什么情况,他很清楚,一句话总结就是,吃的不够了啊···用的也不够了····
原本大家一样的惨,但依靠海运,大英帝国还勉强过得去,虽然吃的不是很饱,但幸福是比较出来的,瞅一眼德国人,哦,你比我还要惨?于是就觉得,这日子还行。
但如今,大英帝国发现情况好像不妙了,你怎么日子突然好起来了?哪里来的这么多物资?哪里来的这么多优质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