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黄天之世> 黄天之世 第914节

黄天之世 第914节

  当他指出了方向之后,众人必定会坚定不移的朝着那个方向前进。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很多时候,在前进的道路,很多的人都会产生怀疑,怀疑是否走错了道路,怀疑是否迷失了方向。
  许安给了许攸一个眼神,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接下来的要宣布的事情,真正关乎着大明的将来,关乎着国家的稳固和延续,是保障大明不会因为内部而瓦解或则是腐化的重要手段。
  权力必须要得到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就是没有被关在笼中的勐兽,将会引发巨大的灾害。
  鹰狼卫作为特务机构,虽然也有监督的权力和能力,但是仅仅依靠鹰狼卫自然是步行。
  “三府六部之外,增设都察院,独立于三府之外,都察院下辖三法司,分别为军法司、政法司、道法司……”
  “都察院,设令君一人,左右御史各一人,三法司分管军、政、道。”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有纠劾文武官员,辨别冤枉,监督下属有司之职,监察使,除负责处理院内及三法司的行政事务外,还要行使弹劾、监察的权力,对有贪污行为、结党营私、作威乱政、败坏官纪的官员均要加以弹劾。”
  “三法司,须依照规定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官吏将校进行监察,调查公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并进行廉政建设和反腐建设,保障国家稳定与安全。”
  “都察院、三法司,皆受鹰狼卫监管。”都察院之中除三法司之外,还设有自我监察的机构,不过在诏书之中并没有说明。
  宣读诏书自然是挑着重要的去说,都察院、三法司才是重点,其余的都是旁支末节。
  鹰狼卫也是如此,在鹰狼卫之中除去狼卫、鹰卫,还设有监察卫,监察卫的职责便是保证鹰狼卫队伍之中的纯洁性,防止鹰狼卫内部的腐化和被渗透。
  监察卫除了明面上的人之外,在狼卫和鹰卫之中也有其人员隐藏。
  “都察院定为三品衙署,都察院令君为正三品……”如今的明庭之中,二品衙署只有三府,三品衙署便是六部,四品则是二十四司一级。
  都察院定为三品在情理之中,但是都察院的院首被称为令君这一事却是让人不由有些遐想。
  自汉末以来,官场乃至世人对尚书令,位居枢要的大臣的敬称便是令君。
  如今被明廷之中有资格被称为令君的人只有四人。内阁首辅阎忠,中书府府令许攸、中军府府令贾诩、中道府府令石厚。
  现在许安将这一约定俗的名称变成了都察院院首的官名,三法司对于三府都有监察权。
  都察院的权柄不可谓不重啊。不过建立都察院的这一诏令还并非是结束,接下来的消息更是让宣政殿的气氛沉重了些许。
  “内阁增设四席,此四席,由上将军龚都、中领军徐晃、卫将军吕布、车骑将军何曼四人担任。”
  “内阁常设席位定为九席,武职占五席、文职占四席。”宣政殿内一众官员将校都没有言语,文官们皆是默然不语,神色凝重,而一众武将多是喜色于表。
  当初内阁初建,内阁人选为,阎忠、许攸、贾诩、魏律、杨尉、葛舟六人。
  这六人之中,除去贾诩是中军府的府令,阎忠和军事也有关系之外,几乎全是文职。
  至于中道府自然是没有占任何的席位,毕竟所有参军和为官的人,只要是超过了正七品,就必须要是加入太平道,接受太平道的思想。
  也就是说,内阁的九人,都必然是太平道的道众。内阁虽然初建,只有建议权,但是当初许安选派内阁成员之时,任用的人皆是高官,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内阁在日后的权柄能有多重。
  而如今一下增加了四席,四席皆是武将,而且都是正二品的军衔的重将。
  加上这四席,如今的内阁实际上是有十席,之所以说是定为九席的原因也很简单。
  阎忠去世之后,他的席位自然是去除掉。汉庭覆灭,天下一统。在外征战的一众将校自然是免不了升官加爵。
  龚都升任为上将军,而吕布则是卫将军,何曼被升为了车骑将军。徐晃则是接替了龚都的职位升任为了中领军,徐晃在太行山时便跟着许安,而后历经了几乎所有的战事,且皆有战功。
  龚都卸任中领军之后,这一职也被许安交给了徐晃。诸将的晋官在朝会的开始便已经宣读。
  上将军龚都。卫将军吕布、中领军徐晃、车骑将军何曼。征东将军张燕,征北将军张辽,征南将军公孙度,征西将军麹义。
  镇东将军,镇北将军赵祗,镇南将军颜良,镇西将军文丑。安东将军马超,安北将军庞德,安南将军张扬,安西将军周仓。
  平东将军马腾,平北将军黄龙,平南将军李德,平西将军管亥。其余的人仍然是封号将军,毕竟重号将军只有二十七位,不可嗯全部封完。
  当然其余的战功无法升官,自然是用在了加爵之上,这一次的封爵人数在百人以上,授勋的更多,就是最为贵重的金质卫道勋章都要下发十枚。
  “新的内阁次辅由上将军龚都担任。”许攸收起了诏书,对于都察院的建立还有内阁的变动,他自然是知情,甚至他也参与了决策之中。
  监察系统的设立是必然,秦汉有御史台,许安不可能不设立,虽说都察院的权力有点大,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内阁的安排,他也没有做出反对,首先是反对多半是没有效果,他很清楚,相反还会给许安留下的怀的印象。
  其次,内阁次辅和首辅,许安都规定了任期,两者的任期都在十年。担任了十年之后,都必须要退位让贤。
  最普通的阁臣任期则是永久,不过这取决于其在本身的职位待多久的时间。
  内阁大臣九席。上将军、中领军、卫将军、车骑将军四席。中道府、中军府、中书府三席。
  吏部、法部两席。在位期间,自动成为阁臣。这内阁,将会是日后大明真正的决策机构。
  第九百二十一章 请君暂上凌云阁
  许攸收起了手中的诏书,他微微躬身,退往向了一侧。
  接下来需要宣读的内容,就不是凭借着他的身份可以宣读的了。
  能够宣读解下来这份诏书的人,整个大殿之中也只有两人。
  第一人自然是现在正坐在紫座之上的许安。
  而另外一人,则是现在正坐在宣政殿内右首坐椅之上的那名老者。
  宣政殿内一众文武官员的目光皆是集中在了阎忠的身上。
  龚都和贾诩两人伸出手,扶起了坐在座椅之上的阎忠。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是不能久站,所以许安特地让人给他准备了一张座椅。
  阎忠在龚都和贾诩两人的扶持之下,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
  在站起身来的瞬间,阎忠的眉头微微一蹙,虽然他已经是很小心了,但是在站起来的瞬间,他还是牵扯到了身上的旧伤。
  曾经身强体壮之时,那些暗伤旧疾一直隐藏于身体之中没有发作。
  现如今这些曾经他可以毫不在意的小伤,却是成为了使得他境况愈下的祸根。
  坐在紫座之上的许安身躯下意识的向前倾了一下,不过最后他还是没有站起身来,因为阎忠站起了身来。
  阎忠站稳了身形,推开了龚都和贾诩两人的手臂,他并不需要任何的人扶持。
  阎忠抬起了头,对着坐在紫座之上的许安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随后迈开双腿向着前方的讲台一步一步坚定的走了过去。
  许安的目光停留在阎忠的身上。
  如今阎忠的头发早已经是全部化作了白霜,他的头发梳理的整整齐齐,不见一根杂乱的头发,被扎拢进了玉清芙蓉冠之中。
  身上穿着崭新的紫袍,紫袍之上用金色的丝线勾勒出边缘。
  腰系白玉蟒带,带悬赭黄穗,脚踏云履道靴,一身朝服干干净净,规矩的连道褶子都没有。
  阎忠的步履虽慢,但是却是极稳。
  他走到宣讲台之时虽然花费了些许的时间,但是宣政殿内没有露出丝毫不尊重的神色。
  因为若是没有阎忠,恐怕也不会有如今如此鼎盛的大明。
  阎忠凉州巡抚的职位已经卸任,如今他新领的职位,名为“丞相”。
  不单单只是有名无实的内阁首辅,而是被钦定,有名有实的丞相。
  而且许安说的很清楚,丞相之位只会设这一次,阎忠之后再不设丞相之位。
  阎忠站在宣讲台后,展开了放置于台上的诏书。
  这诏书之所以需要他来亲自宣读,是因为这一封封爵诏书。
  一般开国之时,国君都必定都会大封群臣,大肆封爵。
  而爵位多是世袭罔替,一代传给一代,永世保留。
  爵位,代表着地位,也代表着俸禄或是食邑,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份不小的支出。
  西汉之初,刘邦共封侯二十九位。
  时至武帝时期,汉帝国威震八荒,雄踞天下,武功鼎盛,封侯者更是层出不穷。
  跻身为侯者,如过江之鲤,这些人便是勋贵。
  他们手中掌握的权柄,足以影响着国家,影响着天下。
  因此无论是升官封爵,许安都是慎之又慎。
  开国之后,也并没有大肆封爵、晋升官员,始终将其留在一个可控的范围。
  在南征之前,只有吕布和公孙度两人得以封侯,吕布为冠军侯,公孙度为辽侯,赵祗得以封伯为南岭伯,其余人都没有任何的爵位。
  他们三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封爵之赏,是因为其立下的功绩太过于耀眼。
  赵祗在益州黄巾事败之后仍旧支撑,而后作为偏师袭扰,牵制了汉军主力,迷惑了其判断。
  更是千里奔袭攻取江关,断绝道路,为当时的黄巾军攻取益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吕布尽收北域四省之地,公孙度夷灭辽东四国,因此方有封赏。
  许安将封爵的标准定的很好,尤其是对于侯爵。
  当许安在平原城承诺,攻灭汉庭之后便按照战功多少进行封爵,他的话便犹如飓风一般席卷了整个明军。
  公爵、侯爵和伯爵在规定之中是可以传承的,虽说并非是世袭罔替,后代袭爵将会降级,等到降为子爵之后便不再可以北继承,但是起码也是为后代留下了个保障。
  而且最重要的,若是封侯封伯,到时候单独在史书上列上一传,名流青史,谁不想争一争。
  中道府除了管理太平道之外,当时已经召集了许多官吏正在编纂史书,更是让人热切。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麹义就算是丢下所有的面子都要抢下先锋之位,后面更是贪功冒进差点命陨云泉亭的重要原因。
  财帛动人心,功名更为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太平道内的道众他们虽然收到了太平道革新思想的影响,但是还是有着很多这个时代独有的一切。
  在还是思想刚刚得到启蒙的时代,指望所有人都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是不现实,是脱离了实际的。
  脱离现实,不着眼于实地,一切都空中楼阁,不过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奉天承运道君,诏曰:天下定鼎,四海昌平,实仗群材……”
  “襃贤昭德,昔王令典;旌善念功,有国彝训……”
  “上将军龚都,中领军徐晃、卫将军吕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