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621节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621节

  “诸位往日不都是信誓旦旦,一副要在承天门死谏的样子吗?怎么,现在全都哑巴了?”
  “西安四卫被革掉了,我们都是没有官身的人了。”
  西安前卫,卫治城中。
  西安四卫都设在西安府内,一卫有足额兵力五千余人,为的就是有充足兵力包围西北重镇。
  西安兵变,皇帝一怒之下革除西安卫,也就是说,等圣旨一到,他们穿着的这身官服就不再有用处了。
  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全都是一介草民,任人宰割了!
  “少在这里说这种话了,你不也是如此吗?”一名卫所文官摇着头,“皇帝圣旨已下,就连兵变都失败了,除了等着圣旨,你难道还有其它办法吗?”
  众卫所文官,都是唉声叹气,最开始说话那人便是陕西西安的兵备道宋由庚,他冷笑一声,坐回位子上。
  “既然事情都已经到这步田地了,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
  “你想怎么办,别傻了,这些年,皇帝在承天门砍死的闹事士子还少吗?”另外一名文官说道,显然是已经认命了。
  说话的是陕西的分守道吴际。
  有明一代,地方文官除了巡抚、知府、知州、知县这些掌管文政的地位居高者,还有更多的低级文官。
  这些低级文官,掌管着各地卫所甚至于官府的真正实权。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行中书省,分天下为十二布政司。
  各省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为最高行政、司法、军事机构。
  此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属。
  除了三司的文官,数量更多的是各种“道”。
  仅陕西一省,就设有近两百多种道,例如分巡道、分守道、兵备道、督粮道、水利道…
  其中,职权最大的当属分守道、分巡道及兵备道。
  后世崇祯年间,兵备道甚至起到代替武将调兵遣将、指挥作战的功能,以文统武,正是这一时代的地方军政管理特点。
  一般来说,分巡道由按察使司副使或佥事兼任,其主要职责为负责监督及巡查所辖府、州、县的官员吏治、官司案例等事。
  分守道为永乐皇帝朱棣增设,将分巡道的职能大部囊括其中。
  一般,分守道由布政司里参政、或参议兼任,分管辖区内诸卫所的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秩正四品。
  分巡道、分守道自设立至今,都属于派出机构,官制上不属于常设,但又几乎从明初以来一直存在。
  所以,各道之间的职权与知府、知州等地方官员一直是糊涂账,双方都很不满。
  总的来说,名为“低级官员”的各道权利还要大于知府、知州,但是后者显然政治地位更高。
  至于兵备道,其权利就更高了。
  现在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地方上生乱,统兵前往剿灭的不是卫所官军,而是兵备道。
  明代的兵备道,几乎掌握了卫所武将全部的职权,可督管辖区内官军练兵、剿匪、屯田、粮饷等各项重要军事职能。
  武宗年间,升天津兵备太仆寺少卿陈天祥,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捕盗贼,加练新军。
  也就是说,武宗皇帝将天津兵备道提升成了军事一把手,甚至比一省的“司令”职权都更重。
  兵备道宋由庚冷笑,“你以为我和那些粗鄙的武夫一样吗,在承天门下杀士子可以,在卫所门外杀军户呢?”
  “欸,是个高招啊!”分守道吴际竖起大拇指,眼睛亮了起来:
  “朝廷整治卫所,说是为了造福军户,要是在卫所门前大肆屠戮军户,只怕也无法向天下人交待。”
  “就是不知陛下能不能退让…”
  宋由庚为自己满了一盏茶,笑道:
  “本就没指望陛下能退让,只要取消革除西安四卫的旨意就行了,革了卫所,军户没有饭吃,去闹一闹也正常。”
  “你们大可以放宽心,这事无论如何不会查到咱们头上,就算卫所真的被革,朝廷也不一定会取消各道的驻派。”
  听见这些话,卫所的文官们都放心了。
  ......
  西安城内,原都司衙门。
  朱由校双手按在桌案上,看着那份八省联奏,咬牙切齿道:“传朕的旨意,他们不是要请辞吗?”
  “凡是在奏疏上签字画押的,朕一概照准!”
  接下来,朱由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安顿卫所军户的事了,要知道,陕西都司下辖各卫的军户起码有十几万户。
  十几万户,那就是几十上百万的军户。
  这些人不安顿妥当,转眼之间就会是一场席卷全省的叛乱,时间不多,必须要在几天之内,让他们看见朝廷这次改革带来的成效。
  自从到了西安城外,朱由校就一直在考虑在陕西推行新政的事,到现在,也已经想得差不多了。
  于是,招手示意随军的佥书官上前,说道:
  “朕下面说的话,每一个字你都要记好,错了一个字,立马给朕滚蛋,永不录用。”
  佥书官浑身一阵,连忙坐到另一副桌案后,拿起毛笔,一丝不苟的等着,可他等了半晌,仍没见皇帝有话。
  正在犹豫要不要抬起头瞄一眼的时候,朱由校发话了。
  “即日起在陕西推行卫所新政。
  其一,清查陕西都司下辖全部三十三卫、所军屯田亩,现有多少,遗漏多少,一亩也不能差。
  侵占卫所军屯者,一千顷以下勒令归还地契,一千顷以上五千顷以下,额外罚没其家现有的一半土地及家财。
  五千顷以上,一万倾以下,额外罚没全部土地及所有商贸铺所。
  一万倾以上,抄家!
  土地清算完成以后,全部军屯划为皇庄土地,将重新根据军户数量划分每户得到的军屯数量。
  其二,废除陕西都司下辖卫所军户的世袭制度,准许军户子弟自由选择去留,离开的人,核定其参军年份,按月补足积欠饷银,赠以回乡路费。
  留在卫所的官军,核查其直系亲属,接至当地卫内,由朝廷按月给予银、粮荫赏。
  除此以外,天启七年内,将有后续参军福利政策出台。
  其三,严打挂名军籍,驱使朝廷官军行使私役行为。
  严令所司加派人手,按照名册,一个人名一个人名的逐个对比,各地东厂督办司负责督办,官员不尽心者去职。
  凡发现有商人、军官、官绅等无关子弟的,核定历年饷银,由地方官府讨要回还,并发配充军为役。
  其四,免除陕西境内各卫、所,军屯田税三年,三年之后,以每一分屯田交纳粮税五石为定额征收。”
  第八百五十章:迟来的补饷
  明初划分的军屯土地,十中有九都已经被卫所军将、文官及地方豪强瓜分,就连商人都甘愿花费大量的银子,给自家子弟挂个军籍。
  这种挂军籍的方式,使得他们家中子弟不用去卫所,便能享受到朝廷正兵的福利。
  再加上卫所武将瞒报,所以兵部永远都不会知道大明朝数量庞大的卫所军队,到底有多少人。
  除此以外,地方将领早把卫所官军当做自己的私人农奴,逼迫他们给朝中权贵打扫庭园、种地浇花。
  卫所官军们该拿的月粮被不断克扣,克扣多少完全要看卫所武将们的心情,即便如此,却还要交纳月钱,供上级挥霍。
  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官兵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更别提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日常操训了,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由此而看,卫所军队在勇卫营的进攻下分崩离析,倒也实属正常。
  由于明初以来卫所军户世袭的定制,卫所军户遭受这些非人般的压迫,却不能脱离军籍,过着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生活。
  尽管朝廷一直都在减少军屯田税,但是卫所官兵逃亡的情况,仍在不断加重,到现在,许多卫所的实际正兵数量,甚至不足兵册上的两成。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朱由校治下的大明铁一般的事实!
  督办司查到,在卫官军,苦于出钱,其事不止朝廷所征收的军屯田税一端,各卫武将,编排的杂税简直五花八门。
  为供养家丁,各军将也是想尽办法,利用卫军这样的廉价劳动力。
  如内外官员修缮府第、庭院花果,卫所军将们往往会派遣卫军前去帮工,既交往人际,又能获利。
  用的是朝廷卫军,对其本人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卫军人丁众多,因而外出帮工,其价远低于市场征夫,而且还时常拿不到工钱。
  就算历尽千辛万苦拿到工钱,往往又会被卫所军将以各种名目克扣,最后多是做无用功,成了挥之来去的私奴。
  可以说,这次朝廷在陕西的卫所新政,是建立在人心之上。
  朱由校其实早已考虑到卫所军户和官军会因此大量脱离,但是既然世袭制度已经废除,再提升官军待遇,再靠人心招回便也不难。
  就算不废除卫所世袭,强行留着这“百万”的卫所大军,实际上对朱由校来说,也只是负担,毫无用处。
  要求一帮连饭都吃不饱,没有任何操训的“农奴”去驻守城池,剿灭叛乱,这显然不可能。
  ......
  大明朝从未有过这样一个场面:
  无数身穿残破衣服的卫所军户,拥挤在各督办新政的有司衙门门前,喊着要退出卫所军。
  朝廷能出台这样的政策,在卫所军户和官兵们看来,简直是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机会很可能只有这一次,要是不赶紧退出,可就不赶趟了!
  卫所军户能有这样热烈的表现,这实在是太正常了。
  “慢慢来,一个一个来。”
  经历司的一名文吏坐在司衙门前,看着眼前一直派到街上拐角处的军户们,暗自咽了口唾沫。
  他的心里十分不情愿来做这种苦差事,但是眼角一扫,瞟到站在经历司门前的几名东厂番子,便赶紧继续做事。
  档头眼睛很贼,文吏只这轻轻一眼,他便注意到了,于是迈着步子上前,拍了拍这文吏的肩膀。
  “怎么,累了?”
  文吏畏厂卫如虎,对方又握有生杀予夺之权,根本不敢怠慢,即强颜欢笑道:“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