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宴客
“昨日锦衣卫指挥使陈寅、王佐已经上疏给朕,为节省冗役冗费,解决锦衣卫占役虚冒之事,要朕下令裁锦衣卫冒滥军校三万一千八百余人,裁革名单已经奉上。”看到愕然的群臣,朱厚熜心中暗爽,“朕已经批示,让陈寅、王佐两人尽快办妥此事,由于朕忙于批阅奏折,所以没有来得及于知会各部衙门官署。”
愕然的群臣醒悟过来,心里直嘀咕,这叫什么事啊,闹了半天所奏之事居然已经被皇帝处理妥当,那他们在这里折腾有什么意义。
“皇上圣明。”有些机灵的官员清醒过来之后,马上奉承起来,其他官员仔细一想,觉得也是,反正都是要裁革锦衣卫,谁负责这事也无所谓,如果陈寅与王佐在这种事情上作假,那少不得再上书参奏,不管怎么说也达到整治锦衣卫的目的,这也是朝廷清流的一次胜利,应该值得庆贺。
只有少数心中明白的人清楚,这次行动根本没有打击到锦衣卫,锦衣卫的势力毫发无损,而且此事过后,御史言官们再也没有借口弹劾锦衣卫,陈寅、王佐两人这样做,真是一举数得,让人无话可说。
锦衣卫与二十四衙门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可以说是皇帝制衡朝廷百官的法宝,朱元璋苦心积虑的削减朝臣的权力,实际上就是害怕朝臣的权力过大,危及皇帝的统治,如今朱厚熜却听从朝廷百官的意见,整治锦衣卫与太监,看似是自断臂膀。
而杨廷和却十分的清楚,锦衣卫与二十衙门虽然似乎损失惨重,再也无力与朝廷百官抗衡,其实却不然,因为这两个机构从来就是没有权力的,只要有皇帝的信任,哪怕只剩下一人,也会死灰复燃,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朱厚熜通过朝廷百官的逼迫,已经牢牢把锦衣卫与二十四衙门控制在手。
可以说正是由于朝廷文官们的不遗余力的打击,原来还有异心的二十四衙门与锦衣卫只有紧紧的依附在皇帝身上,争取一丝生机,使得在朝中毫无根基的朱厚熜初次掌握权力,只要朱厚熜愿意,锦衣卫与二十四衙门随时可以恢复往日与百官抗衡的权势。
而且通过这些事情,朝廷百官也开始认同朱厚熜这个皇帝,杨廷和看了眼坐在宝座上的少年天子,心里还真不是滋味,权谋手段如此娴熟,根本与一般宗室子弟大相径庭,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异禀不成。
“皇上有旨,退朝。”太监传唱道,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朱厚熜心情舒畅的摆驾回宫。
六部公署
劳累一天的张璁慢慢的朝宫外走去,回想起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张璁觉得人生果然无常,根本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
张璁,浙江永嘉人,幼颖异好读书,胸怀大志,十三岁赋诗,即以卧龙自许,二十岁考取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如果顺利的话,张璁以后的人生应该是这样,先是进京考中进士,然后进翰林院,或者外放在地方为官,与天下其他普通学子的经历并无不同之处。
可惜当张璁志得意满的远赴京城参加会试,迎接他的却是名落孙山,虽然经历一时挫折,但是张璁却没有放弃,毕竟考进士不比其他,偶尔失败一两次还是可以接受的,张璁很快的又重拾信心,三年之年再度卷土重来,却再次铩羽而归。
失败乃成功之母,张璁还是不放弃,再次回家认真苦学,第三次上次赴考,信心百倍的认为自己这次肯定会成功的,俗话说事不过三,但这话用在张璁身上明显不合适,落第的命运再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
大明的读书人身上有一个优点是值得肯定的,为了科举可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绝不不能放弃最后的希望,张璁显然已经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三年之后再度进京,结果也是黯然而归,直到正德十五年,张璁累计七次上京城参加科举,但是皆未得中。
时年四十六岁的张璁,觉得自己不能这样折腾下去了,正准备放弃参加会试,回家安心教学为国家培养人才,或者参加由吏部举行的官吏选试之时,却遇到一位相士,说张璁若再次参加科举的话,一定可以成为进士,而且三年之后必然富贵之极。
听到这话张璁半信半疑,毕竟科举仕途是自己半辈子的希望,说实在话张璁也不想这么就放弃,在相士的鼓动下,张璁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毅然决然的再次赶考,上天不负苦心人,张璁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考上贡生。
幸好张璁的心里素质过硬,这才没有成为范进,心喜若狂的张璁满怀期待的等着殿试的到来,可惜却得到正德皇帝正在南京巡视,殿试推迟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张璁心里的热情顿时被浇灭一半,谁叫人家是皇帝,那只好继续等吧。
等了一个月还没有见皇帝有意向回京举行殿试,无奈之下张璁只好在京城里随意走走看看打发时间,却发现有几位举子在抱头痛哭,张璁稍微思索就明白怎么回事,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辛酸经历,张璁不由自主的上前去安慰几句,这几人就是袁方他们。
正德十六年殿试,张璁终于迎来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殿试时考上二甲进士,经历吏部官员的分配,张璁光荣的进入六部观政,将来如果不出意外,摆在张璁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申请到地方为官,一是留在京城,成为某部门的刀笔小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