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八章 这是个坏人
自接到大阪城被天策军围困的消息后,幕府首先派出了一支由三百多条战船组成水师,向大阪城而来,因为信使说了,天策军正是由海上登陆的大阪。
王越接到汇报,江户方向来了一支日本水师舰队,通过无人机侦查视频一看就乐了,原本想在日本沿海打一场日本版甲午海战的兴致都降低了。
此时的日本还无法叫做海洋民族,日本水师打仗跟大明水师差不多,各种大小船只,各种作战方式都有。
这支日本水师就是这样的,什么安宅船,什么纵火船,什么龟甲船,甚至还有渔船,花样多的很,反正就是一起上,就一个战术,不怕死,靠近你跟你玩跳帮近战。还有就是放火这一招,以前也是很管用的。
所谓的龟甲船,就是日本人在露梁海战中安宅船不是朝鲜龟船的对手,而仿制的一种龟船样式。
总之,以海上实力对比的话,现在的日本水师实力还不如郑家,这也是闭关锁国的后遗症。
为了这次出兵大阪鼓舞士气,德川家光很是犒赏了一番日本水师官兵,大把的银钱撒下去,效果很好,斗志昂扬。
可惜跟天策军海军的差距还是太大了,王越只是派出了一艘船坞登陆舰、两艘海警战舰和两艘海监战舰迎战日本水师。
日本田原附近海域,两军于海面上相遇,日本人在船上哇哇叫着往前冲,距离较远,隐约的能看到他们手中挥舞的武士刀。
三公里开始,天策军方向传来隆隆的炮声,炮弹高速运动与空气的摩擦,发出呜呜的呼啸声,眨眼间穿过海面,落在日本水师所在区域。
几十发八十五毫米高炮弹连续爆炸,打破了海面上的平静,也吓走了围绕日本水师觅食的海鸥。
拥有火控瞄准的天策军海军舰队,炮击的准确度是惊人的,命中率高达九成以上。毕竟高炮是打飞机的,行动缓慢的风帆战舰怎么能与高速飞行的飞机相比。
更恐怖的是高炮的射速,每分钟三十到三十五发的射击频率让人绝望,这就相当于本时空青铜炮十倍的火炮数量在炮击日本水师。
再加上变态的命中率、恐怖的威力和超远的射程,天策军海军炮击的效率又扩大的十倍,这样的炮击这个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
几乎是每两秒一轮数十发八十五毫米高炮弹,向日本水师投送了过去。
高炮弹轻易地撞破木质的船板,之后就是巨大的爆炸,炮弹肆意地挥洒着动能和迸射出无数的弹片。
被命中的船身立刻爆裂出一个恐怖的大洞,爆炸的冲击波将船舱内的设施扫的七零八落,鲜血和碎肉散布其间,日本水兵同样遭受重创。惨叫声随着爆炸同时响起,重伤的士兵拖着残缺的身体在地上嚎叫抽搐,仿佛是从地狱里爬出来一样。
炮弹一轮又一轮接憧而至,一艘又一艘风帆战舰被炮弹命中,爆炸撼动着船身不断摇摆,日本水兵惊慌失措,脚步踉跄。
由前及后,日本水师战船犹如遇见了炮弹风暴,越是靠前的战船,越要承受更多的炮弹打击。
“轰,轰!”一艘安宅船连续被两发炮弹命中,炮弹爆炸时候迸射出来的热能点燃了木质的船身,火焰猛地窜了出来,燃烧起来。
“轰!”一艘大型安宅船被炮弹命中,炮弹爆炸后射出来的弹片,在船舱中四处飞射,一瞬间就把鲜活的生活全部割碎。
随后一枚接一枚的炮弹连续命中,爆炸声此起彼伏,密集的挤在船舱中的幕府水军士兵根本无处躲避。
弹片轻松破开了他们的足轻具足,刺进盔甲之下,穿透那些肌肉和器官,把这些脆弱的人体组织全部撕碎变成血水,到处都是血,满地倒着的伤员大声嚎叫着,翻滚着。
不愿意就这样死去的士兵抓着幸存者的脚踝,睁大眼睛说救命。然而这样的创伤在这个时代如何能救治?幸存者只能眼睁睁开着伤员流尽鲜血而死。
前后仅仅十几分钟,三百多艘日本战船几乎无一幸免的纷纷中弹,几十艘战船正在沉没,近百艘战船开始起火燃烧。
炮击还在继续,天策军海军舰队也随着炮击接近到一公里范围内。
嗖嗖嗖,轰轰轰……耳朵里全是这些声音,海面上水柱不断腾起,期间不断有船只中弹,不断有人受伤,不断的有人落水。惨叫声,炮声,破风声,呼救声,叫喊声,交织在一起不断从对面传来,构成了一个及其混乱的修罗场。
后来的军事领域,有一个名词叫不对称战争。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能打的到你,你却打不到我,就是所谓的不对称战争。而现在的这场战争不应该叫不对称战争,叫屠杀更为准确。
海面上到处都是散乱的漂浮物、冒烟的残骸、尸体和落水的日本水兵。
王越站在船坞登陆舰的前甲板上,通过望远镜观看了整个海战的全过程,看着远处那浓烟滚滚的海域,他的脸上没有一丝的怜悯,甚至嘴角还挂着一丝淡淡的残忍的微笑。
他前世看过一本《菊与刀》的书,这是一本美国人描写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书,其中的一些分析观点,王越是持赞同态度的,那就是日本是一个喜欢走极端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具有危险性和侵略性的。
这个民族的普通人如何,王越不好评价,但是这个民族的政治精英们,长期主导日本的政治。他们的无耻,全世界都是知道的。
而日本的普通人,更多的是顺从,他们就算手里有选票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是投票给了那些无耻的政客。
这么说吧,日本肯定是有好人的,但是王越认为,更多的日本人,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肯定不是什么好鸟。
正如电视剧《历史的天空》里头,姜大牙说万古碑,“这是个坏人,不管他在哪个阵营,都是个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