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唐朝小地主> 第四百七十二章 明悟与无奈

第四百七十二章 明悟与无奈

  自己是什么身份?
  韩瑞皱眉寻思,是不是王珪觉得,自己只是太常博士,虽然职务清要,但是品级卑微,建言上奏,有点儿逾越了?可是仔细琢磨,又好像不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自己还有什么身份?朝廷命官,见识浅薄的毛头小子,扬州村夫,王朝治下的芸芸众生,郑家的女婿,郑淖约的丈夫,没有出生孩子的父亲……
  韩瑞十分茫然,脑中浮现乱七八糟的念头,凭着本能,慢慢的向太常礼院走去,可是一不留神,却走过头了,差点撞上一队巡逻经过的军卫,立时惊醒,连忙抱歉。
  那些军卫以审视的目光,仔细打量韩瑞,确认他只是无心之失,也没有在意,挥了挥手,眼神清冷,面无表情继续前行巡视,动作整齐划一,举止投足,有种威风凛凛的军伍气息,好生令人羡慕。
  韩瑞有几分感叹,遥想年少之时,心中也曾经怀有军旅梦想,憧憬长大之后,成为保家卫国,铿锵铁骨的军人,可是真的长大了,却觉得吃不了这份苦,选择了退缩,心里多少有些遗憾,为对面现实,放弃梦想而感到无奈,也有几分怅惘,追悼自己纯真的少年时光……
  想来,这个就是成熟的代价,权衡利弊,拒绝了李靖的邀请,韩瑞并没有后悔,只是有些惋惜,毕竟征讨吐谷浑,并不是争夺天下的内战,而是抵御外敌,能够参与其中,一辈子也算是无憾了。
  在这个时候,不管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军人就是民族的英雄,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韩瑞才提议建立英烈堂。即使,不能让阵亡的将士复生,也不能抹平死者家属的创伤,至少可以给予他们荣耀,载入史书,流芳百世,也算是一种安慰。
  可惜,也不知道,王珪为什么要反对,韩瑞轻轻摇头,难道是读书多了,也染上了迂腐的文人之癖,看不起武将……等等,韩瑞惊醒,突然有种豁然开朗,扫清迷雾的感觉,总算明白了王珪的意思。
  韩瑞恍然大悟,无奈苦笑,自己是什么身份,文官呀,王珪分明是在提醒自己,要注意立场的问题,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在一些人的构想之中,武人领兵打仗,攻城掠地,文人治国安邦,教化百姓,两者相辅相成,各司其职,天下必然大治。可惜,构想就是构想,自古文武之争,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将相和的典故,就是在告诉世人,将相是不和的,和了,就是奇事,才能流传千古。
  表面上,相争的原因,无非是武人觉得,自己舍生忘死征战沙场,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就在后方享受,可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功劳却偏在武人之上,十分不公。然而文人也觉得,武人粗鄙不堪,大字不识几个,不懂礼仪,却偏能封侯授爵,令人气愤。
  其实,所谓的不公与气愤,只是幌子而已,实质上,还是为了争名夺利。
  要知道唐代,可不像宋代以后,矫枉过正,文人占尽上风,连武将领兵的权利也剥夺了,将军上马可以征战沙场,脱了盔甲,放下兵器,手拿毛笔,照样治国安邦,出将入相,干涉政事更是常有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是文官不能容忍的,而且李世民也意识到其中的危险,逐渐在提高文官的权力,甚至以身作则,招集弘文馆学士,谈诗论赋,临书作画,尊师崇儒,就是希望,习武成风的民间百姓,重心向文学偏移。
  毕竟在民间,舞刀弄棍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连文人书生,身上不配剑,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时不时发生些言语不合,拔剑杀人的事件,即使相对整个天下来说,这样的事情,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但是,作为喜欢掌控一切的统治者,总是希望治下的百姓,老老实实,安分守己,不要弄出乱子来,自然而然,不愿意见到民间武风盛行的情况。说白了,就是愚民政策,孔夫子都说了,民可由之,不可知之,简直就是至理名言,统治者深以为然,在他们的心里,百姓最好都是傻子、傻蛋,免得他们总要绞尽脑汁捂盖子。
  又偏了,扯回来,李世民与王珪是明白人,自然清楚,英烈堂建成之后,必然使得本来已经武风盛行,民风彪悍的百姓,对于军人武将的崇拜,更加难以节制。
  身份不同,立场自然不同,在李世民心中,考虑更多的是帝位稳固,江山社稷持久万年,在王珪心中,武将权盛,不合儒家治国之道,肯定想方设法削弱。只有韩瑞,傻乎乎,楞头青似的,根本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才会以文官的身份,向皇帝建言,要增长武将的威风。
  幸好,王珪知道,韩瑞年轻,入仕时间不长,对于官场之事,了解不多,没有将其视为墙头草之类,不然回头一说,在文官集团里面,韩瑞的名声算是毁了,而且也觉得,虽然韩瑞年少无知,没有弄清楚状况,但是抛开立场,提出的建议,也是言之有物,能力却也不差,至少可以证明,这个太常博士,不是运气好,靠关系上位,而是实实在在的因功提拔,所以,才会好心的提醒。
  此外,李世民也觉得,韩瑞满腔热忱,不顾及自己文臣身份,提出这样的建议,果真是对自己忠心耿耿,即使权衡利弊之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却也算是份功劳,日后找个理由,再加以赏赐。
  不知道,自己在皇帝的心中,再次留下良好的印象,韩瑞明白了王珪的暗示之后,也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情,心中一阵无力,十分无奈,也难怪,古往今来成功变革的案例,屈指可数,主要是掣肘太多,想要成功,必然损害很多人的利益,肯定会受到反扑,即使最后成功了,变革者也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
  以史为鉴,有的时候,也很打击士气,不过,郁闷片刻,韩瑞也想开了,不同意也好,免得又招惹麻烦,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来日方长,总有机会的。
  回到太常礼院之后,面对众人的好奇询问,韩瑞也不笨,选择性的把述职的部分内容,如实告诉大家,却是没说自己的建议,不过,韩瑞也低估了众人对于此事的热衷,毕竟不是谁都能受到皇帝召见的,自然要追问到底。
  从宫殿里的布置,皇帝的衣着,表情,动作,语气,甚至连地毯上有多少纹绣也不放过,弄得韩瑞哭笑不得,心中不胜其烦,可是考虑到,拒而不答,容易招人嫉恨,只得耐着性子,拼命的回忆,据实描述,到了最后,灵光闪烁,无论众人问什么,韩瑞就装傻道:“实在是不清楚,那时心里紧张,连头都不敢抬,没有留意……”
  众人一想,也是这个道理,换成自己,多半也会激动得全身颤抖,小心翼翼奏对,哪里会顾及其他情况,随之,也就放过韩瑞了。
  宫殿之中的奏对,韩瑞没提,王珪吸取教训,不敢再次泄漏禁中机密谈话,几个内侍更加不敢向外透露半句,李世民仍在权衡利弊,没有招集大臣商讨的意思,知情人守口如瓶,自然不会传扬出去,所以没有引起半点波澜。
  一晃,几天过去了,既然皇帝已经批复仪注,太常寺的工作重心,自然转移到迎接凯旋归来将士的事情上,韩瑞这个太常博士,也脱不了干系,早出晚归,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充当李淳风与吕才的副手,指引众人演练各种礼仪步骤。
  理论联系实际,旁观多日,韩瑞的礼学知识,大有增进,忙碌的同时,回家看到怀孕的郑淖约,聆听胎儿的怦动,血肉相连的微妙感觉,油然而生,身上的疲惫也瞬间消失,就是在苦与乐之间,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与此同时,城中也是谣言四起,轰轰烈烈,在某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巾帼园拥有神奇的生子秘方的消息,不胫而走,在贵妇女眷圈子,以闪电般的速度,飞快的流传,人尽皆知,顷刻之间,巾帼园前,挤满了宝马香车,宽敞的街巷,拥堵不堪,连行人也不能通过。
  韩瑞,再次估错了,这个时代,贵妇女眷对于生儿育女的期盼,特别是在她们的哀求下,一些个女冠,不慎泄露了只言片语,证实真有秘方的存在,如同轩然大*,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前来求方的贵妇女眷,蜂拥而来,连巾帼园也容纳不下了。
  无可奈何之下,李希音等人,只有选择性的,告诉几个常到朝圣宫进香的虔诚信众,并且告诉她们,注意保密,自然得到肯定的回答,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众人也知道了,连忙转移阵地,须臾之后,巾帼园恢复如常。
  自然,在韩瑞的指点下,李希音等人,肯定不会轻易,就把所谓的秘方泄露出去,只是告诉她们,巾帼园的女冠,也不知道方子的秘密,这么重要的东西,肯定是掌握在朝圣宫观主的手里,贵妇女眷深以为然,急忙奔向骊山而去。
  所以,郊外的行人百姓,就会看到,在通往骊山的路上,轻车华盖,尘烟滚滚的景象,而且这股热潮,轻易之间,怕是消退不了。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