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其他类型>彼岸繁花[综红楼]> 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507节

彼岸繁花[综红楼] 第507节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在侄孙女的身份上,囡囡,我会一直喜欢你的。”
  徐氏闭闭眼,深吸一口气,“如果是别的身份呢?”
  “只要我活着就是不可能更改的。”
  徐氏听得吴国太直截了当的回答,知道自己再没有机会嫁进刺史府,哽咽道:“舅婆,我有哪里不好了?”
  “囡囡,你是聪明人,你看你大表叔有纳妾吗?你二表叔为何丢失了新都郡太守?再则,你是他们的侄女,阿绍那辈的才是你适婚的。要是你一定要嫁进孙家,我可以在孙家族人与你同辈的儿郎里选。”
  徐氏摇头,眼泪甩落下来。美人梨花带雨,很让人心生不忍。
  不,我不要嫁给阿绍同辈的儿郎。
  徐氏的眼泪一滴滴地顺着脸颊往下滑落,哽咽了好一会儿,才缓和了情绪。
  “舅婆送我回阿翁阿娘那里。”
  “好。你回去收拾东西去。”
  第722章 武烈皇后68
  徐氏说要回去徐琨那里,但徐琨在任上, 自然要孙策安排人送她了。好在徐氏的东西不多, 主仆只有四人,坐船去交州也很方便。
  孙策叫了吕蒙过来, 把已经封口的信件交给他。
  “子明, 派你送信为主, 顺带把我表兄的女儿送回去。沿途看着她们主仆不出危险就好。”
  吕蒙很疑惑,送信这事儿难道没有专门的信使吗?
  孙策把吕蒙的心事看在眼里。
  “路上还要带着女眷呢,我不放心那些信使, 才特意把你从卫队里拔擢出来, 交给你去做。你早去早回, 我这里还等你派用场。”
  吕蒙立即就被孙策的信任安抚到了。
  其实孙策的信是很平常的内容, 就是把徐琨委托自己的事情,讲明白是徐氏坚持不愿意再嫁,一定要回父母身边。自己千挑万选出来的人, 都没机会推荐。那挑选出来的人就是给他送信去的吕蒙。此人出身虽贫寒,但是少年就跟随在其姐夫邓当身后从军,作战勇敢读书认真, 算是母亲的亲传弟子, 又对自己忠心耿耿,现任自己亲卫队的别部司马,秩千石,是很上进的年轻将领,前途光芒万丈。
  巴拉了不少, 都是对吕蒙的信任和推介了。
  本质就是一句话,选吕蒙给你徐琨做女婿,是表兄你得到一个有前程的女婿。而我的身边这么有能力的将领,将会更忠心做我的助力,对咱们的大业是一合俩好的事儿。你要是相中了吕蒙、看怎么能够说服你亲闺女,让他们成亲后一起回来了。
  如果你没有相中吕蒙也没什么关系,我舅舅吴景还有庶出的女儿,我再与我舅舅去说吕蒙的婚事。
  要说徐琨这人,在孙策心里的位置真的是能排到前几位的,不仅仅是因为徐琨的能力,还有徐琨对他的坚决支持。他初起兵能信任把母亲和弟妹交托的,除了他的亲舅舅吴景、就是徐琨这个亲姑姑生的表兄了。至于孙家的孙贲孙河等,那是他的堂兄弟,周瑜也被他当成兄弟般的手足。
  所以徐琨现在领的职位是交州刺史、吴景是徐州刺史,与他孙策的扬州刺史是一般级别的官职。
  孙权那晚的失常当然也落在孙策的眼里,但他与母亲心照不宣地选择不去戳穿。他早知道亲弟是什么本性,也下了决心当长不大的儿子去养,看紧点不给他机会丢人也就是了。
  然后孙策就把这事抛到脑后了。
  他有北边曹操与袁绍的战争进度要关注;有西边三路大军攻打益州的战局进展要关注。还有几个弟弟妹妹的婚事,更要仔细斟酌了。
  曹仁的女儿与孙匡的婚事,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同意,总觉得给孙匡定曹家的女儿没什么意义。借着曹操与袁绍开战,他把事情往后拖。
  豫州刺史孙邵为了表示对自己的忠心,都想要把女儿嫁给他的弟弟。在他看来给孙匡定孙邵的女儿比曹仁的女儿要好太多。
  还有孙朗比孙匡也没小多少,也该定亲事了。
  在吴国太把孙仁定给司马家之后,孙策重点关注了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发现哪一个都是同龄中的佼佼者。
  他狠狠心把孙翔丢进了军营,想把孙翔培养成能领军的大将。
  唉,比起司马家的八个儿子,自己的四个弟弟明显不够看啊。他怀着这样纠结的心理与母亲倾诉自己的不满。
  吴国太静静听完孙策的抱怨,笑着安慰他。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司马家传承千余年了,孙家起始是孙武后裔,但岂能与商汤相比。”
  孙策有点不服气,想想又认同了母亲的话——自家始祖是与成汤没法比。
  “阿娘,但是司马家的几个小儿子比叔弼他们强多了。唔,我说的不是学业,而是心性。”
  吴国太大笑,“不知道司马建公是不是要他的长子与你相比啊。”
  孙策莞尔,这么比是有点儿没道理。
  吴国太继续说道:“心性这事儿,应该是先天起了很大的作用,才有一母九子各不相同。你看司马德操是嫡系嫡支传承下来的,他学问、教导学生的能力,是宇内有名的。他那几个儿子都是他亲自教导的,可就是比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差的太多。
  再看仲谋,经过他教导开窍了许多,比跟着张纮明显进步。但他就是比不上庞统和诸葛亮,可见一个人天资、秉性上的东西是没法改变的。
  不然水镜先生先生不是早把自己儿子教导的比庞统、诸葛亮更好么?”
  孙策沉吟道:“阿娘,你是要儿子接受仲谋等人的天资、心性,不如司马建公的儿子?
  “是啊,除了先天心性的差异,我也找不出更多的原因了。你也知道我这些年对他们功课督促的很紧,教导子明的时候也带上叔弼几个的。可讲来讲去,他们几个就是不开窍,就是不如子明。”
  吴国太边说边摇头,孙家后面的这几个孩子资质天分都很普通,而且还都有一股拗劲在血脉里,无论是劝说、教导、还是打板子,收效都让人很不满意。
  孙策对此也深有感触,“阿娘,不说仲谋了,说叔弼。在我印象里,这十几年他是一直与仲谋争来抢去的。我把他丢去军营,他却少了吕蒙的那种狠劲、拼劲、冲劲。”
  孙策不觉得孙翔像自己。孙翔比自己守完父孝后去寿春的条件好太多了。若是自己有孙翔这般条件,会更努力更用功,成就也就会比现在更大。
  “虽说你们兄弟几个是一起成长的,但年龄的差异,造成你和他们几个的感悟不同。你看,因为你是长子,从你出生就是阿翁阿娘关注的焦点,所有的心力都花在你一个人身上。恰好你后面又是两个妹妹,仲谋又小了你七岁。等他能跑稳当听得懂你阿翁说话,你的枪法已经有雏形了。你阿翁哪里还有精力去关注他。
  及至你阿翁去世,你想的是怎么扛起这个家,而他们想的是乖乖听话就是给我、给你分担压力了。想法不同,所以十年后你们的差异越拉越大啊。”
  吴国太慢悠悠地说着,留时间给孙策考虑自己的话。他现在面对的是兄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以后还要面对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呢。
  孙策想了一会儿点头,很懊丧地说:“阿娘,我就是觉得仲谋他们比司马家的公子们不应该差太多。司马建公夫妻在洛阳,他们家最小的公子司马敏,也都知道在寿春的官学里认真读书。而比司马敏年长的阿匡、阿朗,却不如他认真。这与天资无关。”
  “司马建公只要教导好长子,以后长子领头,小的只要跟着照样子好好学习也就是了。但你们兄弟从你阿翁过世,他们几个的经历就不再是顺风顺水的。以前不断搬家,现在这几年你又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他们能不变成纨绔子弟,已经是不错的了。
  孙策失笑,“阿娘,你对他们管的那么紧,他们想成纨绔比登天还要难呢。”
  “唉,我只能管他们有没有去学,至于从先生那里能学到多少就看个人的了。像你从你阿翁那里学到的最多,枪法、勇敢、谋略等优秀品质,但仲谋就偏学了你阿翁的心喜女郎,叔弼和你一样学了他的急躁。”
  “阿娘,我现在沉得住心气了。”
  “是啊,你现在是沉着了,那是这十年历练出来的。可叔弼还没经过你这般的十年磨练呢。你莫着急,给他时间让他成长。”
  母子俩都回避再谈孙权。吴国太是知道孙权的秉性不能改的,孙策则是对孙权失望后放弃了他。
  “至于阿匡、阿朗还是少年郎,督促的紧一些,他们就会努力一些。成年以后若是像了司马水镜的那几个儿子,也是囿于秉性天资所限制,你这个做长兄的,已经做的非常优秀了。”
  吴国太开导了孙策小半天,才让他不再执着与司马家的儿子相比。母子俩又说起孙匡的婚事。
  “阿娘,我不想给阿匡定曹仁的女儿。孙邵有意嫁女,比曹仁之女更好。”
  “同姓不婚。”
  孙策急急辩解:“阿娘,孙长绪与我们并不同族。百年的族谱在那里呢。”
  “你试试与他连宗可行不?或者把他的女儿嫁给你舅舅家的表弟?我想让阿朗娶你舅舅家的庶女,这也好安你舅舅的心,也不会因为阿匡与你舅舅家的血缘太近了,对孩子以后不好。”
  “我还想让子明娶舅舅那个庶出的女儿呢。”
  “哈哈哈,”吴国太大笑,“你舅舅该多生几个女儿的。可惜你小姨不听劝说,算了不提你小姨了,我劝过她多少次改嫁了。”
  孙策默,对小姨改嫁的事情他无所谓,只要亲娘不改嫁就好。
  “阿娘,我派人送信与孙长绪,商量连宗之事。把他的女儿嫁去舅舅家,他也应该能接受。至于把堂兄孙伯阳的女儿嫁去顾雍顾元叹的儿子,要是阿娘坚持让阿朗娶表妹,不如让子明娶伯阳的女儿。让阿匡娶顾元叹的嫡长孙女。你看可以吗?”
  吴国太点点头,这时候的江东就是靠着联姻串起来。孙匡不得娶曹仁的女儿也没办法了,这一世孙家不用与曹操联姻了。顾雍的荆州刺史身份,注定他要与孙家联姻了才会安心,自己才不会在这些小事情上与孙策争辩。
  可不管怎么联姻,最重要的都是自己得有实力。
  孙策与母亲一番长谈,不再纠结弟弟们不如司马家子弟。同时也解决了弟弟妹妹的婚事与母亲的分歧。然后他率领刺史府所属的官员,开始吴侯统领区域的复建。
  江东这一片归属孙策年头久远一点儿的区域算是比较好的。东吴的豪强被孙策横扫了几次后,为了身家性命都悄咪咪地蛰伏了。
  所有的隐田都被孙策当作是荒芜的土地,收到了他自己的名下,租赁给百姓耕种。
  去年才收拢到旗下的徐州,是今年复建的重点区域。
  还有淮南这大片的土地,无论是修养生息,恢复农业生产,给百姓在乱世中提供一片能够安生的乐土,都有无限繁芜的杂务要去做。
  第723章 武烈皇后69
  周瑜带着的那路大军是从荆州出发的,很快就拿下了巴东郡, 然后按着计划往巴西郡进军。中路的黄盖也顺利地拿下了涪陵郡, 向巴郡而去。只有程普率领的那一路在牂牁郡遇到阻碍,拖延了一些时日也成功占领了牂牁郡。, 花费了三月有余的功夫, 拿下了牂牁郡所属的十七个县。
  消息传回寿春后, 孙策就带着张昭张纮给三路大军挑选合适的县令过去。
  寿春再一次进行了年满十八岁的子弟考核,这次不仅文武全都要考,还多了一个面试打分环节。那些见了孙策就结巴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人, 都被张昭扣掉了印象分。
  张纮就对孙策说:“伯符, 你这样可不公平啊。你杀气腾腾地坐在这里, 要不是你的亲卫见惯了你这个模样, 只有那些领兵的将军不害怕。”
  孙策笑的很诡谲,“我就是要他们怕啊。这次我的亲卫有百余人参加考试,他们肯定不如天天在屋子里读书的文试成绩好。”
  “已经有武试了。书生们平时虽也练武, 但是比起上过战场的人,还是差了很多。文武都考他们差不多拉平了。”
  张昭为书生们说话。
  孙策正襟危坐,“子布、子纲, 我对书生们没有看低的意思。他们中的很多人, 要是去做什长或者百人长都可以。但这江东毕竟是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打下来的,在综合评定的时候,我希望那些上过战场的优先得到提拔。益州刚刚取得的郡县,很容易遭到刘璋的反击。没军中的经历,我怕到时候误事。”
  张纮沉默, 他与张昭属于广义上书生,但是俩人都曾带军打仗。实际在孙策麾下的官员,以前的那些基本上是没有纯粹的书生和武者的区别。只不过是这几年选考上来的官员,才没有领军出征的经验。但这次现役的军卒来参加考试的不少算,其中个别人的成绩还不错。当然这是得益与国太不停地在军中和民众中推广基础教育,一些十六岁以后参军的儿郎,数术都有学的不错的。
  “伯符、子布,不如将那些没上过战场、排名前百的送去三路大军中历练两年,军中考试合格的、从军年限不够两年的,也都送去军中补齐所缺的月份。”
  张昭看着庞统整理的总分成绩单,让庞统把前百名的报名表取来。仔细看过以后对孙策说:“伯符,如果我们这一次按符合子纲说的资格选人,就要从江东再抽调的县令。我记得前年、去年派遣的县官里有从军二年以上的。”
  “请功曹虞仲翔来,哪些人是符合条件的他最清楚了。”
  虞翻果然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凡是经他派遣出去的官员,履历、考核成绩张口就来,而以前那些太守们,都是孙策和张昭、张纮极其熟悉的人。
  四人商量了一阵,把官员派遣名单拟定了下来。一部分从军年限不够两年的,按着从军时间的长短,先去填补那些抽调出去的县令留下的空缺。
  张榜以后,所有想做官的人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想在吴侯的所辖地域做官,第一是不分士族、寒族,统一要参加考试。二则必须要有两年以上的从军经历。不然单总成绩够也是没有可能出仕的。
  有投书反应孙策拔擢官员的方法不对,不再是举孝廉等,虞翻把投书的人召集到一起,耐心地解释道:“举茂才、孝廉是汉室朝廷的考核方法,可天下给举荐出来的人治理的越来越乱,那就是举荐的法子已经不合适。你们看东吴这几年是乱世中的乐土,那是因为各地的太守都是曾经领军过万的将领。他们治下县城的范令、县令,也要有领军的打仗的经历,这样才能防备了山贼和叛乱的发生。”
  好,在东吴你们说了算,等皇帝来管你们的。
  这样嘀咕这等皇帝来管的人,虞翻令差役暗暗记下名字,这样的糊涂虫以后考的再好也不能派遣重要岗位。天下大势都弄不明白,还想出来做官么。
  孙权、孙翔兄弟俩也都参加了考试,成绩还真的很不错。但根据成绩,孙权还差了一年多的从军时间,孙翔差的就更多了。
  “阿娘要不要让仲谋和叔弼去补足从军年限?”孙策与母亲商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