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盖学校
“行了,咱叔侄俩就不说这些了。”吴强笑着说道:“你可是无数不登三宝殿,你来我这里,是有什么事儿吧?”
“就知道瞒不住吴叔你。”张田生笑了笑,说道:“吴叔,是这样的,我打算在咱们村儿盖一座学校,你觉得怎么样?”
“盖学校?”吴强先是一愣,随即笑道:“这是好事啊。说吧,你准备在哪儿该学校,地随便挑。”
“吴叔,我的意思是,要盖一座县级的学校。所以,占地面积比较大。”张田生沉吟了片刻,说道:“咱们村后不是有几亩地么,我想把那地全都承包下来。”
“县级?全都承包下来?”吴强虽然知道张田生赚了不少钱,可当他听到张田生的口气,还是忍不住吸了口气,说道:“田生,你没跟我开玩笑吧?盖这么大的学校,这可得不少钱呢?就咱们村这环境,我觉得就随便盖个小学足够了,没必要那么铺张浪费。”
“吴叔,这怎么能是铺张浪费呢?文化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把教育搞好了,咱们村儿的经济才能永垂不朽。况且,我可是打算要把咱们村儿给发展成休假村,旅游胜地的,到时候若是没有好的学校,也太说不过去了。所以,要干,就干一把大的。”
吴强的眉头深锁。他没想到张田生竟然这么大的雄心壮志,而且,以张田生现在展现出来的能力,倒也不是没有可能做到。
迟疑了片刻,吴强说道:“这样吧,这毕竟牵扯到全村的利益,明天我把大家召集在一块,一起商量怎样?”
“行,那就这么定了。”张田生说道。毕竟,村后的几亩地是属于私人的,不算村里的共有财产,吴强自然没办法做决定。
谈妥了这件事情,张田生就要告辞离开。不过,吴强却非要拉着张田生留下来吃晚饭。盛情难却,张田生也只能留了下来。
次日,吴强就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把全村的人给召集了起来。
“富贵叔,我听说田生要在咱们村儿盖学校?这是不是真的?”有村民问道。
“我倒是希望是假的。”张富贵叹了口气,说道。
“富贵叔,这可就是你的不是了。在村里该学校,是好事儿啊,怎么看你这模样,还不乐意啊。”又有人说道。
在村里该学校,桃花村的年轻人比价伤心。毕竟,他们的孩子马上就要长大了,可因为条件的原因,娃上学却是个大麻烦。如果张田生在村里真盖个学校,倒是解决了他们难题。
“我倒是不反对他在村里该学校。问题是,这败家子要在咱们村里盖一座县级的学校,单是前期投入,就不下于几百万。”张富贵气急败坏地说道:“不说我们村,就周边的村庄加起来能有几个个学生?盖这么好的学校,这不是铺张浪费么?我看那小子八成是钱多烧的。”
“啥?县级的学校,这可得话不少钱呢。我听朋友说,临县小学建成的时候,可是投资了一千多万呢,田生有这么多钱?”
“一千多万?你也不看看当时什么年代。”另一名村民反驳:“现在可是网络时代,听说学校老师讲课都要科技设备辅助了,这些加起来,两千多万也不一定能建起来。”
张富贵一听,盖个学校需要两千多万,差点没有气晕过去。暗骂张田生这是被钱烧的。
站在不远处的刘雯,也眉头紧锁。她也没想到张田生竟然这么下本钱,竟然要在这里盖一座限制级学校。
不过,刘雯毕竟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眼界自然要比其他人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所以,她稍微思索了片刻,就明白了张田生的用意。
现在看来,在这里盖一座县级学校,的确是有些铺张浪费,可倘若桃花村真发展起来了,到时候这座学校就完全发挥作用了。
只是,她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张田生太激进了,万一以后出点事情,资金周转不开,就麻烦大了。别说学校改不起来,连生意恐怕都保不住,赔个血本无归。
就在乡亲们议论的时候,吴强和张田生出现了。
吴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道:“相信大家都听说了,田生要在咱们村盖一座学校,而且是县级的。不错,你没有听错,是县级的,而且比临县小学的教学设施更先进。至于这座学校需要投资多少钱,在这里我也不多说了。但盖学校,肯定是需要地方的。所以,我和田生寻思了下,觉得村后的位置,刚好合适。你们觉得呢?”
“有承包费没?”花婶赶紧问道。她在村后可有不少土地呢,如果能承包给张田生,自然最好。
“花婶,这盖学校是整个村子的大事儿,不就是占你个土地么,不要你投资就不错了,要什么承包费?”有人顿时不乐意道。
“你倒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感情那里没你的地是吧?盖学校的确是村里的大事儿,可凭什么要让我吃亏?”
“哎,你还别说,如果那里有我的土地,我绝对一分不要。再者说了,田生率领咱们大家奔小康,生活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也不在乎拿点钱,还不如拿出来做好事呢。”
“既然你有这么高的觉悟,那我拿村后的地换你村东边的地,二比一的比例也行。怎么样?”其他村后有土地的村民,说道。
那个觉悟高的村民顿时不说话了。开玩笑,那点小钱他们虽然不在乎,可那也是钱啊,他可不想平白无故地吃这哑巴亏。
一时间,乡亲们吵得不可开交。
张田生苦笑,他敲了敲桌子,说道:“叔婶,你们先别激动。这承包费我肯定是要给的,而且价格还是按照以前咱们谈妥的。”
停顿了片刻,张田生继续说道:“不过,这毕竟是个大工程。所以,叔婶如果能帮上忙的,就搭把手,尽快把学校盖起来,也能让孩子们早些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