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崛起之第三帝国> 第702章 嗨!奥丽加!

第702章 嗨!奥丽加!

  “什么?俄罗斯国家社会主义保皇党!?”
  “是的,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和布尔什维克斗争的党,它就是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为蓝本的俄罗斯国家社会主义保皇党!”
  在德国柏林的总理府会客大厅里面,赫斯曼突然发现自己和斯大林同志都遇上麻烦了!现在俄罗斯女皇奥丽加要脱下宫廷长裙换上冲锋队的褐色军装,再套上个什么袖章当元首玩儿了!到时候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喊:“嗨!奥利加!”
  “好的,是应该有一个国家主义的党来领导俄罗斯!”阿道夫.希特勒连连点头,“只有这样一个党才能对抗布尔什维克,不过……要领导一个国家,光有党和宣传口号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政治和经济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领袖,我们已经有一点办法了。”奥丽加笑了笑,说,“国家社会主义的俄罗斯在政治上将是欧洲的一员,将会加入欧洲共同体……实际上德国和俄国会在将来变成共君联盟国,所以俄罗斯加入欧洲共同体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希特勒和赫斯曼对视了一眼,奥丽加提出的意见好像没有办法反对啊,她的继承人基拉女大公是德国皇太子的老婆。未来……如果俄罗斯帝国真有未来的话,不就得和德国混在一块了?那当然要加入欧洲共同体了。
  只是这样一来,俄罗斯人的盘子就太大了!
  “在经济上,”奥丽加接着说,“我们将以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工业和南俄的富农农场为支柱。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将会延续斯托雷平未完成的事业。”
  斯托雷平改革是20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儿,也被看成是沙皇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自救手段。可实际上却改得一团糟,斯托雷平本人也因此被反对改革的无政府主义者暗杀。
  而这场一团糟的改革的重点,就是想革掉有点大锅饭路子的俄国农村公社,同时推进富农化农场。在改革进行前,大锅饭农村公社可以说是人见人嫌的东西。可是一旦要改动,却有很多人认为农村公社比富农农场要好,因此坚决反对斯托雷平的改革,弄得他里外不是人。
  可以说1917年革命的根源一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另一半就在斯托雷平的改革。
  当然,在1906年那时不搞改革也不行。因为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败,打了败仗就改革那是俄国的老传统了。
  “可是斯托雷平的改革可是非常不成功的,”赫斯曼好心的提醒奥丽加道,“任何一种用了几百年时间发展而成的体制,都不是说改革就能改革成功的。”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奥丽加笑着说,“因为二十多年来的两场******和该死的‘农民身份’,现在的俄国农村可没有多少人会喜欢集体农庄了。”
  沙俄时代的农村公社只是穷,饿死人是很少有的——俄罗斯人的名言是“在俄罗斯没有饿死的”,因为这个国家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也不多,要发家致富不易,要填饱肚皮真心不难。
  所以20年代到30年代间的两场饿死人的******对俄国农民的伤害的确不小,所以在拿不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户口的情况下,分田单干也是条活路。
  “可以分田单干也不等于富农啊,”赫斯曼摇了摇头,“俄国农业的效率一直都不高,少量的土地很难让农民过得比较富裕。”
  赫斯曼这话的意思是你们战斗民族的农民比较懒惰,土地分少了不够他们过日子的,分多了仿佛也没有。不是俄罗斯缺少土地,而是战斗民族的农民都不大愿意去西伯利亚,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
  “我们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了,”奥丽加回答说,“所以我们首先想在南俄和高加索地区复辟帝国。那里的人均土地面积是很大的,气候条件也相对温和,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这倒不错!
  赫斯曼已经明白了奥丽加的意思,她并不是想在全俄罗斯恢复大帝国,而是仅仅想在资源丰富的南俄建立一个“小俄罗斯帝国”。
  有半个乌克兰的黑土地,还有顿涅茨克和哈尔科夫的工业,有伏尔加河以南的大草原,以及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还靠近黑海、地中海,交通便利,又是欧洲共同体的一员,可以得到欧洲的资本和市场。这个“小俄罗斯帝国”想要搞成个富裕发达的国家是不困难的,只是想要以南俄和高加索为基地一统大俄罗斯是不可能的。
  恢复俄罗斯帝国什么的,恐怕只是奥丽加和俄罗斯国家社会主义保皇党手中一块政治正确的招牌而已。最后真正可能形成的,其实是小俄罗斯和大苏联的长期对峙!
  ……
  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和内务人民委员伯利亚一前一后,已少有的快步伐走在克里姆林宫内的枢密院大楼的走道上,引得工作人员们纷纷侧目观望。看到两个布尔什维克党的大人物那么匆忙焦急,大家都忍不住皱起眉头。
  一定是前线又出了什么纰漏……本来好好的日子,非得闹什么世界革命,现在仿佛捅了马蜂窝了!
  伏罗希洛夫和贝利亚很快走进了斯大林那间用橡木装潢的1号办公室,这是一间有150平方米大小的办公室,足够在里面召开一场小心会议了。
  两人赶到的时候,斯大林正在和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低声讨论着是否要向法国宣战的问题——贝当领导的法国当局在8月1日向苏联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之后照例就是宣战了,但是法国的情况却有点特殊。因为法国现在有两个政府,巴黎的贝当政府和流亡伦敦的自由法国政府。现在英国和美国都没有向法国宣战,而是不承认巴黎政府,以自由法国为法兰西正统。
  因此,在得知苏联接获法国政府最后通牒后,英美两国政府都向苏联政府提出“不以巴黎为对手”的要求。意思就是不承认贝当政府,转而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为法国合法政府。
  这也就是说,将来苏联打败了德国以后不能向法国索取战争赔偿,也不能把法国当成战败国。
  对此,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商量后,准备要求英美两国承认台尔曼领导的民主德国——将来同样不能向民主德国索取战争赔偿。
  看见两人进来,斯大林看了看他们,然后问:“出了什么事情?”
  伏罗希洛夫和贝利亚不是被斯大林召来的,而是自己跑来求见的,这往往意味着出了什么要紧的大事儿。
  “斯大林同志,德军攻入了普斯科夫市!”伏罗希洛夫报告的是军事上的消息,“他们的人很多,还动用了一种类似于b-4榴弹炮的大口径自行火炮,应该是法国的st-chamond型194mm自行强力火炮……而且还采取了类似于b-4战斗群的打法,普斯科夫市恐怕坚持不了太久。”
  b-4战斗群的“拆迁战术”在攻城战中的作用很大,苏联红军就是靠这招打下了大半个华沙。还搞得德军在守城战中取得的交换比远远不如野战——莫德尔组织的两次短促突击因为有“老虎”和“黑豹”助阵,打得苏军伤亡惨重,坦克的交换比起码有1:20,人员的交换比也有1:10。
  而现在德国人用法国的194mm自行强力火炮打起了相同的“拆迁战”,也让苏联红军尝到了同样的苦头。
  不过普斯科夫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并不是法国人的“拆迁炮”,而是守军的数量太少。苏联红军的西北方面军现在总共就3个集团军,下辖22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和6个坦克旅。
  现在1个集团军摆在列宁格勒,同时守卫波罗的海沿岸;1个集团军摆在卡累利阿防备芬兰人;摆在普斯科夫州方向上的集团军只有1个,而且这个集团军之前还担任过佯攻任务,已经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又遭到德军装甲集群的重点打击,损失不小,根本没有守卫普斯科夫市的力量。
  “只是佯攻。”斯大林并不显得惊慌,“列宁格勒是我们的第二首都,曾经支持了俄国革命,拥有无数优秀的儿女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根本不是纳粹军队可能攻占的。以纳粹德国总参谋部对我国情况的了解,根本不可能将列宁格勒当成进攻的主要目标。”
  这个判断完全正确,但是贝利亚随后告诉斯大林的消息,却让布尔什维克党的英明领袖有些预料未及。
  “总书记同志,被德国占领的普乔雷镇上打出了俄罗斯帝国的旗帜。”贝利亚说,“而且……根据可靠情报,反动女皇奥丽加准备将她的俄罗斯保皇党改组成国家社会主义保皇党,而且还从德国人的战俘营中拉拢了一大批叛徒作为骨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