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一章 中东转折点

第五十一章 中东转折点

  德拉会战可以说是中东战争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以军逐渐丧失了主动权。
  虽然德拉会战之后,以色列扩大了动员范围,在十一月底完成了第二阶段战争动员,总兵力暴增到三百五十万,几乎所有适龄公民、不分男女都应征入伍,随后美国还向中东派遣了地面部队,但是在总体战略局势上,德拉会战结束了以军的战略进攻势头,中阿联军夺得了部分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对双方士气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此之前,以军士气极为高昂,绝大部分以军官兵都认为,能在十一月底攻占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十二月转战西奈半岛,在年内攻占埃及首都开罗,而其他阿拉伯国家根本不足为惧。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以军官兵持这种观点,甚至还有人认为,以军已经失去了速战速决的良机,战争将不可避免的进入战略消耗阶段,而兵寡民弱的以色列根本无法跟阿拉伯国家拼消耗。
  阿拉伯世界这边,德拉会战的影响更大。
  首先,埃及、叙利亚与约旦的军民士气大幅度提升,之前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失败阴影烟消云散。其次,难得的大胜利让阿拉伯军队看到了希望,也由此鼓动叙利亚、埃及与约旦官兵的斗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场会战让所有阿拉伯国家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也由此坚定了获胜的信念。
  二十日下午,伊拉克正式向以色列宣战,并且连同向美国宣战。
  随后三天,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卡塔尔与巴林陆续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科威特、也门、北苏丹与利比亚则在年底前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到此,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参与了这场战争。
  对美国来说,德拉会战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虽然会战结束当天,以色列当局就急匆匆的宣布取得了胜利。表面看上去,以色列确实取得了胜利,因为以军不但占领了德拉,还歼灭了三十多万叙利亚军队,仅在德拉就俘虏了二十四万叙军官兵。但是任何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以军不是胜利者,而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原因很简单,以军在损失了十二个旅的精锐部队、六个旅失去战斗力之后,没能取得战略性突破。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中国陆军的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报,在德拉会战中,阵亡官兵一千四百六十八人、伤残四千八百八十七人,被俘与失踪八百六十四人;损失各类地面战平台三百八十四辆,其中被彻底摧毁的反装甲平台为八十七辆、多用途平台为一百二十六辆;此外还损失了一百余部各种类型的军用车辆。
  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军队在全面换装地面战平台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
  装甲战中,第十三集团军的大部分损失“归功”于以军的“梅卡瓦7”型主战坦克,因为只有这种坦克上的电磁炮,能在三千米处击穿反装甲平台的正面装甲,美国的m27a3配备的电热化学炮,即便在两千米内,也很难打穿反装甲平台的正面装甲,而在沙漠地区,交战距离往往在两千米以上。
  可见,第十三集团军的损失并不大。
  与庞大的编制比起来,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斗力缩水不到两成,而且一周之后就全面恢复了。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东战场上的战略平衡发生了变化。
  虽然叙利亚国防军遭受了惨重损失,约旦王国的军队又靠不上,但是叙利亚已经开始战争动员,军队规模正在迅速扩张,预计到年底的时候,就能武装二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足以弥补之前的所有损失。
  对美国来说,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向中东派遣地面部队。
  二十一日,美国国防部就做出决定,动员第一装甲师、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在十一月底之前,至少向以色列派遣两个师,在年底之前派遣第三个师,并且再动员陆军的两个主力师。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准备向中东派遣五个师。
  当然,这还不是美军必须做的所有事情。
  德拉会战之后,以军第一军团只是包围了约旦首都,而没有攻占,因此以军要想稳住前方战线,就得再次发动会战,占领安曼。问题是,当时以军只有不到三十个旅,其中戈兰高地上有十四个旅,贝卡谷地方向上有六个旅,还有四个旅必须派往德拉,五个旅已经包围了安曼。也就是说,以军只剩下了在二十日组建的一个旅。这点兵力,显然无法保证及时攻占安曼。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在动用地面部队之前,还得出动空中力量。
  问题是,中国也在向中东增兵。在伊拉克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之后,中国能够完全利用伊拉克的军事设施。
  根据美军估计,中国能在数日之内向伊拉克派遣上千架战斗机。
  当然,这有点夸张,因为中国的战争潜力还在提升之中,当时中国空军能够调动的战斗机不会超过五百架。
  即便如此,这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空中力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舰队已经进入印度洋,正在努力打通海上航线。如果让中国海军夺取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中国就能向埃及派遣部队,对以色列进行三面包围,而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必然遭受惨败。
  随后,沙特阿拉伯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让局势变得更加凶险。
  要知道,如果中国能利用沙特在红海上的港口,特别是从延布港通往约旦的铁路,就能一举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到时候,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战略空运来投送兵力,或者是把兵力投送能力增加好几倍。
  由此可见,印度洋的制海权,将直接决定中东战争的结局。
  在美军将领看来,就算中国的战略空运能力十分强大,也无法完全取代海运。只有在打通了海上航线之后,中国才会在中东大局用兵,也才有足够的能力改变中东战局,因此必须不惜代价的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权。
  这样一来,守住迪戈加西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要知道,迪戈加西亚是美军在印度洋上的战略结点,也是美军控制印度洋制海权的主要依托。
  二十日下午,准确的说是美国东部时间十九日深夜,美国国防部长麦卡锡明确要求乔丹上将加强在印度洋上的兵力投入,如果有绝对必要,甚至可以推迟攻打冲绳岛的时间,以便在印度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要求乔丹向印度洋派遣更多的舰队了。
  当然,严格说来是建议。
  麦卡锡是文职官员,就算有服役经历,且退役的时候已是陆军上校,但是按照美国的军政制度,在战争时期,麦卡锡只能向军方提出建议与意见,无权干预参联会的作战决策,也无权向参谋长下令。
  有权命令参谋长的,只有美军最高统帅,即美国总统。
  问题是,在这个时候,卢卡斯保持了沉默。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国务卿康拉德下课之后,卢卡斯就一直想除掉麦卡锡,只是没有合适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讲,康拉德是卢卡斯的代言人,也是卢卡斯与军方之间的缓冲器。麦卡锡不顾后果的把康拉德弄下课,结果只是让他直接与总统对抗,也就不可避免的使他与总统的矛盾白热化。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中,希望麦卡锡下课的不仅仅是总统。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麦卡锡犯下一个明显错误,卢卡斯就会下手,重新安排五角大楼的主人。
  正是如此,卢卡斯在二十日夜间给乔丹打了电话,明确了战略重点。
  这次通话没有记录在案,但是肯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根据事后发展,卢卡斯肯定强调了在西太平洋上发动进攻的重要性,甚至提到了有必要放弃中东战场。
  从战略上看,卢卡斯的这个决定也许没有错。
  如果美军能够按时发动攻打冲绳岛的作战行动,而且顺利拿下冲绳岛,就能获得对中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的前进基地。只要针对中国的战略轰炸全面展开,中东战争打成什么样子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别的不说,那些看好中国、依然保持中立的国家肯定会对局势做出重新判断,而这其中就有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可以说,没人相信中国能在本土遭到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情况下打赢这场战争。
  问题是,到这个时候,美军已经错过了攻打冲绳岛的第一时间。
  虽然从局势上看,美军仍然有希望在十二月底攻打冲绳岛,但是攻占冲绳岛肯定变得更困难了。
  也就是说,就算美军能及时攻打冲绳岛,也不见得能达到占领冲绳岛的意图。
  如果在冲绳岛遭受惨败,美国就将丧失所有有利因素,战争的总体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此时正热切盼望美军攻打冲绳岛。
  原因很简单,中国在二零五三年之前,将不具备战略进攻能力,因此成功的防守反击是扭转战局的唯一手段。
  当时,中国在冲绳岛的军事部署,也能说明中国军队确实以防御为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