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六百零九章 大西洋宪章

第六百零九章 大西洋宪章

  与之相反,英军的士气却因为来自海空的有力支援而极度高涨起来,他们不顾伤亡地连续发动进攻,夺取了大片阵地。而被逼回滩头遭到英国人舰炮狂扫的德军残部此时已经是弹尽援绝,无奈之下放下了武器全体向英国人投降,此时他们残余的兵力已经不足1万人了......
  诚然,为了这次久违的胜利,英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逾8万人(注1),损失各式舰艇17艘、飞机245架,其实也不比德国人小多少,就连丘吉尔私下里也承认这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西方谚语,意指惨胜。)。但这次胜利却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它不但打破了自欧战爆发以来“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振了英国军民乃至众多盟国的士气和信心,更让美国政府看到了英国并非扶不起的阿斗,而开始加大了对英援助的力度......
  1941年11月29日,丘吉尔利用好不容易夺回制海权的机会乘船出海,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与美国总统罗斯福面会,双方随即举行了影响深远的大西洋会议。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仍很严峻,双方只花了3天时间就达成了一致,并于12月3日将会议签署的《大西洋宪章》对外公布。
  与历史上的《大西洋宪章》不同,这个时空的德国迄今仍未入侵苏联,而英国的处境却比历史上要糟糕得多,同时英国与迅速崛起的新中国之间还处于战争状态,因此细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而其影响力也比历史上的《大西洋宪章》差了一大截。
  “不过最核心的部分还是一样的,美国政府利用这个机会落井下石,逼迫英国在其本土、英联邦成员国和所属殖民地全面开放,以后美国无论是从英国人的地盘上进口原料还是倾销商品,都不会受到诸如贸易壁垒之类的任何阻碍......”,看过《大西洋宪章》的条文后,胡卫东多少有些羡慕嫉妒恨地暗自叹道,要是后世的中国有这样的待遇,最多十年时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将被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冲垮。
  但这个真心是羡慕不来的,即使强如美国,也是利用二战爆发的大好机会,才总算是初步实现,而要将这个规则推广到全球范围,即使是历史上美国最强的时期都没能做到。不过这《大西洋宪章》一发布,倒是给了中国政府一个由头,将全面开放作为要求放进与英国议和的附加条件之中,如果能够不受限制地出口商品创汇和从美英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中国即使断掉与德国之间的技术合作,工业化的速度也只会比现在更快。而且英国虽然打出了一次绝地反击,但与中国军队撤离孟买的时候相比,现在英国的处境只能说是更加糟糕,这对中国来说自然也不是什么坏事......
  而且胡卫东还意识到,因为英国的形势远比历史上危险得多,美国的援助力度也必然更大。结果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大西洋宪章》公布的次日,美国政府就高调宣布将立即向英国出售包括4艘战列舰在内的20艘现役舰艇,还承诺会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将30艘自由轮改装成护航航母卖给英国政府以增强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能力,而且这些只是一个开始。
  考虑到英国政府现在艰难的处境,美国政府给予了极大的优惠,英国政府不但可以按照《租借法案》在毫无抵押的情况下由美国政府担保向美国银行贷款,而且美国政府还会派舰队“送货上门”,一直将这些舰船送到英国本土,除非德国对美宣战,否则他们的潜艇部队再厉害,也根本没办法阻止......
  小胡子得知后果然气得七窍生烟,但他还是下不了在将英国灭掉之前就提前跟美国开战的决心,而登陆大不列颠岛失利也令他想起了当初胡卫东秘密为德国制定的路线图,便决定按照这份路线图先扫清英国的外围,削弱其实力再说,到时候无论是先灭英国还是同时与美英交战,德国的处境都会比现在有利得多。
  虽然目前暂时仅剩一艘战巡可用的德国海军再次失去了在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权,但是占领设得兰群岛后德国获得了大量地近英国本土的机场,经过之前的抢修和两三天的转场,飞机总数就达到了300多架。如果再过一段时间将设得兰群岛上受损程度较大的那些机场和其它设施全部修复,再加上法罗群岛(以及设得兰群岛部分岛屿)上新机场的修建,用不了太久时间,便可以容纳超过1000架战机,到时候英国海军纵然实力恢复,在北大西洋上一样寸步难行......
  而即使是目前的300多架陆基飞机,也已经让英国海军的舰艇不敢以小规模的编队行动,面对最多由两三百架飞机组成、而且能够灵活运用低空水平轰炸和高空俯冲轰炸两种战术的庞大机群,英国海军部认为必须有至少200门大口径高射炮组成区域防空火力网才能确保安全,以此而论,有主力舰的话舰队规模要在20艘以上,而没有主力舰的话则更需要至少25艘才能确保舰队安全。这样一来,英国海军的军舰数量再多也没法封锁整个北大西洋,而面对英国海军四处漏风的防守,德国海军虽然实力落了下风,依然有能力在北大西洋上的某些岛屿完成登陆行动,当然其中不包括已经让德军吃过大亏的大不列颠岛......
  注1:其中阵亡约15000人,本来如果慢慢打的话,英军的损失会小很多,但在本土的战斗必须尽快结束,以免动摇国内的人心,客观地说丘吉尔并没有做错,但逼迫陆军强攻德军阵地造成大量伤亡却成为后世批评他“军事外行”的又一条论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