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年底的时候街道开通了有线电视,收看费三块钱一个月。如今台就比以前多。
  黎夏转着黑白电视机的旋转调频按钮选台。调到一个台在放《渴望》,便坐回了椅子上。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毛阿敏的嗓子听着是真大气,自带一股历史的沧桑感。
  可惜后来栽在了偷税漏税上。刘晓庆也因此进去过四百天。范八亿这个绰号由此而来......
  这年头那英都还没出头呢。
  黎夏穿过来之前在65英寸的高清屏幕上正看到这位姐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二》里又蹦又唱来着。那江湖地位杠杠滴!
  黎夏妈也喜欢看《渴望》,坐过来一边择菜一边看。她喜欢刘慧芳和宋大成,看不多久就开始骂王沪生。
  这是八零年代初的事,黎夏看了一会儿有点走神。她现在需要往前看!
  今天明哥带来的几个人好像就是他日后那个中型物流公司的原始班底了。
  如今他们已经在用摩托车帮人送货。后来发展到大卡车都有二十辆,这群人个个资产惊人。属于吃到了改革开放红利的那一批人。
  电视剧看了一集多,表姨过来喊黎夏,“夏夏,有人吃面。”
  这一天中午卖到将近一点,一共卖了六十多碗面。黎夏让小姨合上木板,把小黑板也拿进去。
  黎夏妈给她们把饭菜热热,“自己吃饭都耽误了。”
  黎夏道:“做餐饮就是这样的。”还好,她和表姨十一点的时候各加了一个鸡蛋。
  下午,表姨背着背篓走去大桥头上的蒋家拿面。
  蒋家开了镇上最大一家面坊。每天晒面的地坝都好宽的。这面坊传了几代人了,三十年后都还在。
  今天用了二十来斤面,明天得准备十五斤。
  还有姜葱蒜等等也需要补充,表姨一会儿买面回来会弄。
  从早上六点半到那阵,也差不多八个小时了。黎夏让她到时候就歇了。
  她这会儿在清点早上的钱。面馆和烟摊是钱匣子是分开的,几张大团结她之前就揣身上了。
  今天两边加起来有四十块出头的利润。黎夏点出五张大团结,去老街上找打牌匾的铺子。反正这种需要手艺的,跟着大河走,一准能找到。讲好了先付押金,做好了送货。
  回来看到表姨在花坛里拔草。
  “你明天再做这个好了,休息了吧。”她一个月就给人家六十块,拿到手更是只有三十块。哪能太剥削人了?
  表姨道:“闲着不舒服,你就让我多动动。”
  黎夏由得她,自己回屋睡午觉去。不过,干完这个月就可以给表姨转正了。
  吃过晚饭,七点半,镇上广播站的录像《楚留香》准时开始。秋官、阿姐、赵雅芝这会儿都年轻得很,男帅女美。
  古龙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镇上最近哪哪都在谈论风流的楚香帅,今早面馆还有几个人在说呢。
  黎雯和黎远各自用压岁钱在校门口买了一把折扇,在家打开、合拢,打开、合拢,耍得哗哗的。
  黎夏看得好笑。这阵玩腻了可以收起来。过两年秋官和赵雅芝的《戏说乾隆》出来,折扇又得再度流行。
  中间换录像带间隙的时候,二嫂说起请泥瓦匠隔房子的事,她在发愁怎么装门。
  一共就五六个平方,装一扇门开、关就占一个平方了。很影响摆放床和柜子。
  黎夏给她出了个主意,“你弄成日式的推拉门,这样不占地方。”
  这一两年中日关系不错,建交后的蜜月期。明年过年中日两国的顶级艺术家还会一起在天坛表演。
  二嫂想了想,“不错,就这么弄好了。”
  黎会计道:“什么日式,明明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
  黎夏想了下,《汉武大帝》里确实有。
  看完了四集联播,黎夏和表姨一起走回去。
  蜂窝煤上的热水是一直备着的,烫个热水脚再睡舒服极了。然后换三块蜂窝煤继续把火备着。明早把定制的铁板用铁钩勾开,蜂窝煤还燃着呢。
  这样就不用现生火了,节约时间。
  黎夏这里的蜂窝煤用量很大,估着是家用的三倍。一个月要三百块才够。单这项开支就要三十块。
  早上六点半,表姨起床做开店前的准备。黎夏妈也过来磨豆浆了。
  黎夏不准她更早来,说影响睡觉。
  黎夏妈嘀咕:“就没见过开早餐馆的,早上还要睡到七点。”
  不过说归说,还是这会儿了才过来。
  黎夏七点起床洗漱。住这边不用跟人抢地方,特别好。以前一家几口人要上学、上班,早上厕所和洗漱台那个挤哦。
  第二天生意果然没昨天好,不过明哥的兄弟也来了两个。
  黎夏招呼他们,“王哥、马哥,坐啊!豆浆来一碗吗?现磨的。”门口黑板已经添了一笔,三毛一碗。
  锅里的豆浆已经在散发香味了。
  年长些的王哥点头笑道:“好啊,来一碗。”
  九点以前一共卖了二十碗面,只有昨天的五成。倒是老太太的豆浆卖出去了二十碗。附近住户有专门端着大盅来打豆浆的。
  表姨有些担心,“今天没人赶集,中午怕是生意也很淡。”
  黎夏道:“淡就淡吧,一开始清淡点正常的。”
  表姨的工资一天两块,房租水电一天一块多。装修花了六七百。但是这店黎夏预备开三年,摊到每一天也就几毛。
  所以一天卖上二十碗,就回本了。连黎夏的工钱都算上了。
  黎夏的压力不在亏不亏本上。她的压力是三年后赶不赶得及吃下农贸市场门面的红利。
  而且将来要做什么,她也有点谱了。她想自己买门面,开一个连锁超市。
  镇上先开一家,然后县城、市里各个县、甚至省城。
  最好每一处都抓住机遇先买门面,再开店。
  赶集时,面馆和烟摊大概三十多块利润,平时二十来块。
  三六九赶集,一个月差不多十个赶集日。那每月照这么算也有八百块利润,三年小三万。
  以后生意肯定会慢慢有起色。而且中午和晚上黎夏还有打算的。够了!
  所以她现在不焦不愁的。
  不过下午的空闲时间挺多,她还是不想浪费了。
  下午的时候黎夏便去文化馆借书。她想借些关于管理方面的书籍看。
  找了一圈,管理学方面的书没找到。倒是有关于李嘉诚、霍英东甚至何鸿燊等人发家史的书。
  黎夏就预备把这本借了。
  她伸手去拿书,却有人比她快了一步,先从书柜里拿了出去。
  黎夏转头,脸上露出惊喜,“咦,彭世杰——”距离上次受他帮助已经四个月了。
  彭世杰楞了楞才认出黎夏,“哦,是你啊?”他还反手指了下自己的脸。
  黎夏抿抿嘴,哪壶不开提哪壶!当时她真是狼狈极了啊。
  彭世杰道:“你也想借这本书啊?”
  黎夏点点头,“算了,你先看吧。等你看完我再借。”
  彭世杰把书后面的借书记录给黎夏看,密密麻麻的。看来这书很俏啊!
  想发财的人其实不少嘛。
  “我看完还了,你未必还借得到。我可以给你先看。你看完了再还给我。”
  黎夏看着他,“你这么绅士?”上次遇到了顺手帮她,于他是举手之劳。但这次这样可有些太殷勤了。
  彭世杰道:“其实也不是。我想问你个问题,就是有点冒昧。”
  黎夏想了下,“你是不是想问我为什么停薪留职?”她上次告诉过这家伙自己名字的。
  纸厂和铁工厂一向是姊妹厂,关系很好。既然她成了远近闻名的‘笑话’,那估计他也对上号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