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古代言情>一念桃花> 三百九十九、夏至(一百五十九)

三百九十九、夏至(一百五十九)

  那队禁军赶到裴渊跟前的时候,原地只有裴渊一人。禁军们却颇是紧张,随即展开,将裴渊的四周围得水泄不通。
  为首将官气喘吁吁,翻身下马,怒道:“陛下已经下令禁足,殿下缘何抗命?”
  裴渊冷冷看他一眼:“父皇只说禁足,未削爵夺官。我乃齐王,凉州总管,尔等见我缘何不拜?”
  那将官咬咬牙,只得领着众人向他行礼:“末将拜见九殿下。”
  “你是何人?”
  “殿下昨日已经问过,末将乃禁军都尉方崇。”
  裴渊淡笑,自顾自上马,悠然道:“方崇,父皇让尔等看紧我,你们看不紧,反倒怨我四处乱跑。这等道理,就算拿到圣前去说,只怕也是说不通的。”
  方崇愣了愣,一时结舌。
  裴渊轻轻打马,头也不回:“还不跟上?再看不牢,自己提头去见父皇。”
  *
  太极殿内,灯光寥寥,柔和而黯淡。
  皇帝斜倚在榻上,正闭目养神。
  朱深在殿外得了皇城司的传报,看着文书上的字,目光定住。
  少顷,他挥挥手,让来人退下,转身走入殿内。
  朱深是皇帝身边侍奉最久的人,对于他而言,在皇帝左右通禀传唤,在皇帝面前说话,陪皇帝聊天等等,这些都不过是日常。
  而今日,朱深却觉得尤为艰难。
  他忍不住又看了看手上的文书,沉沉叹一口气,只觉今日的天尤其压抑。
  “陛下,”朱深走到假寐的皇帝身旁,低声道,“文公那边有了消息。”
  皇帝缓缓睁开眼。
  他不说话,朱深便在一旁候着。
  作为老侍从,他深知皇帝不是没听见,只是在考虑要不要接着听这事。皇帝亲眼看见文谦吐血在大殿上,这个时候的消息又能好到哪里去。
  皇帝沉默了好一会,淡淡道:“说吧,死了还是好了?”
  朱深低声道:“陛下,文公回东都去了。”
  不是死了,也不是好了,而是走了。
  皇帝如野兽般低吟,而后,冷笑声渐起,随即成了大笑,在宽阔的太极殿里阵阵回响。
  “走了?他那副残躯竟还能走?”他笑着摇头,“朕不曾骂他,也不曾罚他,他躲什么?何其狼狈,何其狼狈!”
  说罢,他一个转身,将案上砚台重重摔在地上。
  “常仲远背信弃义,染指朕的后宅,可这些人,一个两个,还是频频向着他!姑母是,文谦也是!他们闭眼不看明证,凭着一张嘴就说常仲远是被冤枉的!是,天下只有他常仲远最为高洁,朕无耻,朕是小人!”
  皇帝恼怒至极,还想把案台踢倒,却一个脱力,踉跄着倒在龙椅上。
  “陛下!”朱深赶紧去搀,他借着朱深的力道徐徐撑起身子,泪已经沾湿脸。
  朱深眼圈泛红,劝道:“陛下保重啊!”
  皇帝似没有听见朱深的话语,只哑着声音继续道:“朕明白他的意思,他生前不愿见朕,就算死了也不要葬身在朕的近旁。好一个文逊之!朕以为他会懂朕,是朕瞎了眼了!”
  事到如今,朱深也只能安慰道:“陛下,文公何尝不懂陛下?只是,他还是仁济堂的掌门,还是他徒儿的师父,不能事事周全。他纵然懂,也有做不到的事。”
  “可他却记得对常仲远那乱臣贼子的承诺。”皇帝冷笑,“去!寻人去剑南道,将常仲远的坟毁了!他既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陛下!”朱深睁大眼睛,连忙跪下,“此举万万不可,求陛下三思!”
  他伏地一拜,头重重磕在地上。
  皇帝佝偻着背,撑着身子,没有说话,一动不动。
  忽听门外有人道:“朱阿监为何阻挠父皇?乱臣贼子,挫骨扬灰亦不足惜。”
  循声望去,皇帝眯了眯眼,只见多日未露面的太子出现在门前。
  他跨入殿内,向皇帝端正一礼,道:“若此举才能叫父皇宽心,儿臣愿意亲自跑一趟剑南道,替父皇分忧!”
  听太子这么一说,皇帝反倒冷静了。他让朱深起来,问:“太子怎么来了?”
  “儿臣这几日在家反省。思及前阵子办事失利,言行不端,让父皇多有失望,儿臣羞愧难当。儿臣深知,若是再不思悔改,只会辜负父皇的教诲和信赖。因而这些日子,儿臣全心于东宫庶务,仔细整理处置,今日过来,向父皇奏报。”
  “哦?”这话听得舒畅,皇帝稍稍平复,道:“你且上前来说话。”
  太子应下。
  他在下首的榻上坐下来,却不急着说正事,只对皇帝道:“儿臣方才在殿外,听内侍们说,父皇今日起来之后,还不曾用过膳?”
  皇帝淡淡道:“朕不饿。”
  “儿臣知父皇不爱拘泥这一餐半食,可父皇身体,关乎天下兴亡,还当小心保重才是。”说罢,太子又对朱深道,“有劳朱阿监去备两碗莲子羹来,我且陪父皇用些。”
  朱深赶紧应下。
  皇帝看了太子一眼,只觉今日的太子,与平日不同,话里话外沉稳了许多。
  太子又将自己带来的卷宗呈上,道:“这都是儿臣整理的,每一份都初批了,请父皇过目。”
  皇帝略略翻了翻,却将眼睛看向太子:“听闻你最近与三郎走得近。”
  太子的目光微微定了定。
  裴玨曾跟他说过,有裴安的皇城司在,满朝文武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开皇帝的眼线。若皇帝问起,切莫回避,自可大大方方地承认。
  “正是。”太子道:“因五弟故去,儿臣在吴王府和三弟打了几次照面,他对儿臣安慰良多。几番长谈,儿臣才察觉三弟有许多过人之处。”
  “哦?”皇帝声音缓缓,“都有哪些过人之处?”
  “譬如,三弟细致入微,待人体贴和善,这莲子羹便是他告诉我的,说父皇这个时辰喜欢用些莲子羹,但通常此时都在议事,父皇纵然想吃也不好提。儿臣想,父皇与儿臣父子二人,便不必拘泥,吃吃小食,说说政事,也未尝不可。”
  皇帝定睛打量他,见太子并无异色,才欣慰一笑,道:“三郎确实体贴入微,太子也说的不错。曾有人说朕生的儿子多,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幸而朕又太子和三郎,才没被那些污糟事烦腻下去。”
  “为父皇分忧,是儿臣的福分。”太子恭敬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