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宗明天下> 第1391章 引出方法的话

第1391章 引出方法的话

  殿内其余众人也纷纷加入辩论,顿时,庄严的奉天殿好像忽然变成了辩论场一般。
  允熥高坐在殿上,旁听着百官的辩论。他听了好一会儿,在李士鲁说了一句话,陈瑛出言反驳前忽然插口道:“李爱卿。”
  “臣在。”李士鲁忙答应道。
  “爱卿适才说,格致监诸位只不过是方士之流,是也不是?”
  “这,臣失言。”李士鲁略微琢磨了一下,躬身说道。随着辩论越来越激烈,允熥又只是高坐在上面没有说话,参与辩论的百官发言越来越大胆,适才李士鲁就不小心说了这话,而这句话,他本来是不想说的。虽然李士鲁心里确实这么认为,但他,以及与他关系好、志趣相投的方孝孺、卢原质、郑公智等人都知道陛下的心思,知道陛下很看重这些人。他们虽然都是十分正直的大臣,不惮于忤逆龙颜,也曾为此进谏,但当庭死谏、言辞激烈到极致也不是他们这些崇尚周礼之人认为的直臣应当做的事情,所以不想在允熥面前说这句话。但他适才不小心说了出来,就只能请罪。
  “所谓失言,大多是心中真心所想,但不愿说。也就是说,爱卿心中确实是这样想的。”允熥面无表情的说道。
  “臣所受之周礼,向来排斥格致监诸位同僚所研究之事。”李士鲁不能说假话,但也不想言辞太过激烈,这样说道。
  “原来如此。”允熥说了这句,没有再同他说话,而是转过头问陈瑛:“爱卿适才想如何反驳李爱卿?”
  “陛下,臣原本想说:‘格致监诸位同僚所研究之事岂能与方士等同?方士讲求长生,得道成仙,又多装神弄鬼,假做炼丹能成仙欺骗他人;格致监诸位同僚可曾说过所研究之事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可曾为陛下炼制丹药?可曾欺骗他人?’”
  听过陈瑛的话,允熥又转过头看向李士鲁。他忙说道:“陛下,臣绝非此意。臣将格致监的诸位同僚比作方士,是因为他们所研究之事于国用处不大,与方士类似,而非说他们就是方士。”
  “如何于国无益?”练子宁的侄子练大亨说道:“譬如曹监副所研究之事,可用于编纂历法,指导百姓耕种不违农时,岂能说于国无益?”
  听到这话,李士鲁叹了口气。貌似他们辩论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这样继续辩论下去根本无用,就算从早上辩论到晚上,甚至辩论到明日一早,谁也说服不了谁。’他在心中想着。他们周礼派比起三年多以前已经被打倒的理学派,更加崇尚实干,对于这样毫无用处的辩论也不喜欢。
  ‘陛下到底是什么打算,为何纵容我们在奉天殿辩论?’李士鲁又微微侧头,看了一眼高坐在殿上的允熥。
  他正想着,忽然从身后传来声音:“纵使于国有益,又岂能与百官相提并论?”
  李士鲁回头看去,就见到方法(人名)上前几步,走到自己身旁,继续说道:“诸文官,上佐陛下下抚黎民;诸武将,为陛下平定叛乱,抵御外敌,于朝廷皆用处极大;反观格致监的诸位同僚等杂官,于国不过小修小补,岂能等同?”
  “何况《论语?里仁》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杂官之所以入朝为官,是为了朝廷的官俸与各项杂费,为了利益,而非为了大明天下,按照《论语》中的话乃是小人,而文武百官乃是出于道义辅佐陛下,乃是君子,岂能同列?”
  “哦,在方给事中看来,杂官入朝为官,收取官俸与各项杂费,就是为了利益,诸位文武百官就是为了道义?难道方给事中就不要俸禄不成?”陈瑛道。
  “若有国难,臣随时可以不领俸禄;但即使文武百官,也需养家糊口,若没有俸禄,如何养家糊口?所以平日里臣等领取俸禄乃是正理。”方法道。
  “那方给事中凭何说格致监的诸位同僚就是为了利益?”
  “因为他们有朝廷开支的逐项经费。”方法转过头对允熥说道:“陛下,臣为户科给事中,见到格致监人员不多,官员之品级更是比六部等衙门要低,但每年申领的开销极大。格致监的研究,不过是用笔写写算算,或是日夜观看星象罢了,能花多少钱财?”
  “但臣与楼都给事中说起此事,楼都给事中说,格致监的开销是格致监监正与户部尚书等官员核定,经过陛下准许的,只要不超过这个数额就可报帐。”
  “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成!格致监的诸位同僚人如此少,开支如此大,必定有贪墨。臣请求陛下削减格致监的开销。”
  允熥还是没有说话,陈瑛又道:“说来说去,你不过是凭空猜测,毫无实据,就污蔑格致监的诸位同僚为小人。在你看来,工商更是小人所做之事,朝廷应当抑制了?”
  “陈御史所说不错。”虽然陈瑛这句话貌似与正在辩论的话题干系不大,可方法确实是这么想的,就坦然承认了。“工商之事,不可不有,但万万不可放任。昔日孔圣人座下弟子中也有商人子贡,但孔圣人对子贡从事工商一向不以为然,譬如《论语?先进》载孔圣人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其中褒扬颜回,对子贡略有些贬低。可见在孔圣人看来,工商不能少,但也不能放任。”
  “而且,……”方法长篇大论的说起来。他却不知,在他身后,几双眼睛带着忧愁之色看着他,尤其是站在他身旁的李士鲁,以及他的座师方孝孺。
  其实在方法将格致监的官员贬称为‘杂官’的时候,李士鲁就想阻止他。不仅是因为允熥比较看重格致监诸人,更因为格致监监正杨士奇就在现场。虽然他也是儒生,但毕竟现在正当着格致监监正,方法这么说肯定有意见,这就等于扩大了打击面,对他们周礼派宣扬、推行自己的主张没好处。
  等他说起‘诸杂官之所以入朝,……,为了利益’,李士鲁就更想阻止了。这话不仅没有实据,还等于得罪皇帝,非常没有必要;之后又说文武官员出于道义,更让李士鲁心中隐隐有所担忧。可方法说话极快,李士鲁又不能上前捂住他的嘴或大声呵斥,还没想好阻止的法子,方法已经将话说完了。
  当然,最让李士鲁害怕的,是这件事似乎变成了周礼派与明礼派的对决。在建业五年允熥从安南返回,对理学派进行打击后,根据允熥即位几年来的行事,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明礼派。这一派主张抛弃从汉代到宋代所有大儒对孔孟二圣的解读,重新解读二圣的原话,同时与大明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既符合孔孟二圣本意,又符合大明实际情况的儒学。这一派以孔子‘有教无类’等词语为号召,糅合管仲的思想,提出四民分业但都是民,地位平等,又提出孔子所说的‘士’与现在的‘士’并不相同,不能简单类比,等等思想。因这一派自称创建大明之儒学礼仪,所以被许多人称为明礼派。以二杨陈,也就是***、杨士奇和陈瑛为代表人物。朝中二三品的重臣也有倾向于这一派的,但不像这三人这样使劲为明礼派摇旗呐喊。
  总体来看,明礼派与周礼派差别不算大,主要就是对待工商之民、研究天文百工之事的人的态度有所差别,明礼派认为也应当重视他们,可周礼派较为轻视。可这两派和其它儒家学派的差别远大于两派之间的差别,所以两派之人私交大多不错,也会合作对付其它学派。
  可此时,在方法与陈瑛二人的辩论中,两派变得对立起来。而且允熥的态度不用说,肯定是倾向于明礼派。这对他们周礼派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瞧你教的好徒弟!’李士鲁忍不住回头看了方孝孺一眼。这倒不是因为方法是方孝孺的亲戚,而是因为方法是方孝孺以江淮省按察佥事提调学政、主持江淮省乡试时候圈定的举人,后来又跟从方孝孺学习过几年儒学。
  方孝孺看见他的目光,但也只能回以苦笑。方法虽然是他的学生,但方法在朝堂上说什么他也控制不了,只能苦笑。
  ‘陛下必定会结束这场辩论,但也一定会处置方法。但愿陛下的处置不要太重。’李士鲁又想着。方法为人聪明,虽然年轻气盛,但也被他们看好,视作接班人之一,不愿他被废。
  “方爱卿。”待他们又辩论几句,允熥出言道。
  “陛下。”
  “朕适才听了一会儿,应当是听明白了爱卿的意思。爱卿的意思是,文武百官都是君子,如同格致监诸人这样的官员都是小人了?朕不应当任命他们为官。”
  “陛下,人品如何与可否为官并无一定关系。以私德论公德乃是理学的想法,臣不以为然。即使是鸡鸣狗盗之徒,若是用的好了,一样能有大用处。所以臣认为陛下任用他们为官并非错事。不过臣确实认为格致监的诸位同僚乃是喻于利之小人。不过,陛下,孔子所言之‘小人’与当今‘小人’之意又有所不同。”
  “至于诸位文武百官,绝大多数都是君子,但臣斗胆说一句民间俗语;‘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许就有在场之官员并非君子。但如同方寺卿、李佥事、卢御史等人都必定是君子。”方法道。
  听到方法这番话,允熥脸上的表情略有些变化,但随即又变得面无表情。他说道:“朕也以为如同方寺卿、李佥事、卢御史等爱卿都是君子。不过,方爱卿你说格致监诸位官员是杂官,朕并不赞同。”
  允熥随即站起来,朗声说道:“诸位爱卿,不论是所谓文官,武官,亦或是杂官,都是为朝廷效力,切不可在朝廷的官位外,另凭其它分出上下高低。若是让朕知晓,必定重重处置。”
  “臣遵旨。”在场的大几十位官员齐声回答。
  “退朝。”允熥让小宦官说了这句话,宣布退朝。
  “臣恭送陛下。”在场所有官员又跪下送行,待允熥离开后才站起来,三三两两离开奉天殿,向皇城外走去。
  “伯通(方法字),你今日所言太冒失了!”才走出奉天殿,李士鲁就训斥道:“在陛下面前说话怎能这样无礼!……”
  “伯通,士鲁说的不错,你今日冒失了。”方孝孺也说道。
  “学生谨遵先生教诲。但当时学生觉得只有那样说才好,话语就喷薄而出了。”方法说道。
  “罢了,你现在年纪还轻,年轻人冒失倒也正常,不应苛责。不过以后要谨记今日的教诲,切不可再这样冒失。”方孝孺道。
  “是,先生。”方法忙答应道。
  方孝孺又教导他几句,方法一一答应。之后方孝孺不再与他说话,转头与李士鲁交谈起来。
  “臻善。”方法也招呼起另外一人。
  “伯通,有何事?”明良答应一声。方法所招呼的这个人,正是都察院河南道御史明良。明良是安庆府潜山县人,方法是安庆府桐城县人,是同乡,他们又是同一科录为举人,同一科录为进士,更兼都崇奉周礼,所以关系极好。
  “适才你怎么不说话?”方法问道:“适才与陈御史等人辩论,你怎么不出言驳斥他们的谬论?”
  “这,”明良正在琢磨如何回答,忽然听到从宫外传来“咚咚咚’的声音,好像有人敲响了一面大鼓。明良想到鼓声响起的地方是哪,心中一惊,正要说话,就听方法已经叫起来:“怎么回事,有人敲响登闻鼓?怎么会有人敲响登闻鼓?”
  ==========
  感谢书友其四七七的打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