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都市生活>工业教父> 第233章 落地德国

第233章 落地德国

  航程很长,所以胡杨买的是商务舱。虽然价格着实不便宜,但真的很值得。
  下了飞机的之后,并没有在里面接机。胡杨带着三人直接走到停车场,那里有一辆印有h·w标志的面包车。
  开车的司机是之前留在德国的老兵之一,副驾驶则坐着h·w金属回收的负责人之一麦思恩。
  上车之后麦思恩对胡杨说道:“hu,欢迎回到的德国。还这位漂亮的小姐,一定就是您的女朋友吧。”
  柏青很大方的回应:“你好,你可以叫我柏青。没错,就是他的女朋友。”
  这个瞬间,胡杨感觉有点小骄傲。
  赞扬了柏青的德语之后,麦思恩的简单说了一下情况。
  电炉的拆解已经基本完成。着重称赞了老师傅们的操作水品。
  电炉拆卸的难度一点也不比安装低。机床上的很多零件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会拆。作为精密设备,一旦安装完成,理论上应该是不再进行的变动的。很多零件都可以算是一次性的。
  这些老师傅牛x的地方就在这了。如何尽可能的保留可用的零件。如何保证核心部件的完整性。同时还要考虑日后如何重新安装。不光要能用,而且还要保证一定水准的精度。
  兼顾以上所有的前提下,老师傅们自己开发出了很多特别的工艺和工具。这些都让麦思恩他们这些德国人刮目相看。
  车直接开进了郊区的工厂。从外面看来,这里依然是一个老旧的厂区,似乎是没有什么变化。但胡杨却注意到,在几个关键位置上都有了十分隐蔽哨位。
  没有修正外观,除了是想省钱之外,主要还是想要低调。不想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当他们进入厂区之后,那变化就明显了。
  四个字可以概括,空旷和整洁。
  原来那些雕塑和花草都被清空,地面全都进行了平整夯实,然后铺上规格一致的石子。
  这个设计用意非常明确。厂区的入口区域,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做掩体的物体。空间也几乎没有监视死角。对于厂区的防守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改变。
  再见到董师傅之后,胡杨才知道原来改变最并不是这里的环境,而是人。
  看到现在这个神采奕奕的老师傅,恐怕谁都不会与当年那个蹲在街边修自行车的人联系到一起。
  胡杨抓着董师傅的手说道:“董师傅,在这边还适应吗?有什么要求一定要提出来。”
  董师傅笑着说道:“都挺好,都挺好,没啥不适应的。”
  胡杨不放心的追问:“吃也习惯吗?”
  董师傅笑声更大了几分:“胡啊,我跟你说。一开始来,我们老哥几个可都担心外国人的东西咱吃不惯。可来了之后才发现,这德国人吃的东西和咱东北也没差多少。而且,啤酒是真好喝。”
  看得出来,这段肯定是真心话。说道啤酒的时候,不光董师傅这几个上年纪的老师傅,几乎所有人都脸上都有赞同的神色。
  一瞬间,胡杨又想起了自己精品啤酒梦。
  胡杨轻轻和董师傅拥抱,轻轻在他耳边说了一段话。听过之后,董师傅明显比刚才更高兴了。
  在场的每个人胡杨都是能叫出名字背出履历的。胡杨也是一个一个握手拥抱。他也会在每个人耳边说上几句话。无一例外,每个人都显得很开心。
  每个人都要单独“问候”,这时间就拖的有点长,但没人会显得不耐烦。正相反,胡杨对每个人都能像老朋友一样的,反而让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人,感到多一丝的温暖。
  这一点不论是技工师傅们,亦或是老兵们都是一样的。
  有点漫长的欢迎之后,终于轮到了施皮尔贝格和金英。和这两个人,胡杨没有悄悄话说。正常的问候之后就进入正题。
  走向会议室的途中,柏青终于还忍不住好奇,问胡杨:“你都跟他们说什么了?怎么每个人都看起来很高兴。”
  胡杨突然很想逗逗她,于是说道:“是笑话。”
  柏青眉头一挑:“哼,敢敷衍我!”
  胡杨赶紧赔笑道:“不敢不敢。我跟他们说的都是他们家里的情况。来这里之前我给过他们一些承诺,大多都已经兑现了。我就是把这些消息都告诉他们。”
  柏青点了点头:“那就对了,出门在外知道家里的消息肯定会很高兴。”
  胡杨说道:“这是人之常情。但他们在这里做的事很敏感。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触犯了某些国家的法律。所以任何对外的联系都是有风险的。我能做的,就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
  柏青抓住了胡杨的手,跟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胡杨对柏青说道:“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的,我有信心。”
  会议室充满了工业风。几乎所有东西都是金属加实木的组合。没有精致的设计,但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看着很舒服。桌椅都是手工制作,但肉眼是看不出任何误差。即便是有弧度的金属构建也都是如此。
  不夸张的说,八级工就是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用一句以后比较流行的话说“魔鬼就藏在细节中”。细节上的精湛表现,已经可以让最简单的设计都变得高级。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办公室里的东西已经可以算是现代艺术品。
  会议室中除了胡杨四人,还有的施皮尔贝格,金英还有董师傅。
  人是不少,但会议室足够大。
  第一阶段就是大家做简报。胡杨最先想要知道的就是电炉的拆解情况。
  而这部分做简报的是金英。最了解第一线工作情况的肯定是董师傅。但要把工作量化和数字化,就还得靠金英来做。
  金英打开自己准备好的文件,说道:“拆解计划完成度达到了95%。除了炉体的主体,所有主要配件都已经运到了这里。打包的进度达到了55%。零件的完整回收度超过80%。按照董师傅的估计,重新安装中至少有75%上零件可以直接使用。预计,重新安装之后可以实现70%以上的功能。以上。”
  这就是金英的风格,直观的数据展示可能不能充分体现细节,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胡杨对整个工作有直观的了解。
  胡杨很满意她的简报,更加满意这个简报的内容。能保留70%的功能,胡杨真的非常满意。要知道这可是一台六年刚刚上线的电炉,各项技术数据都是比较新的。所以胡杨还不止是满意,而是非常非常满意。
  第二个做简报的是施皮尔贝格。相比金英的简练精确,他就稍微的长了一点。这段时间h·w金属回收的业务开展还挺不错。预计到第三季度结束就能实现账面上的收支平衡。
  如果说前一个是满意,那对这个简直就是惊喜了。实话说,胡杨搞这个金属回收公司,就从没想过能收支平衡。
  这个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个掩护。利用这个掩护回收有价值的设备,拆解之后再设法冲破封锁运回国。同时这里也可以作为欧洲地区的一个据点。为以后可能发生各种情况提供辅助。
  而想要发挥以上这些作用,是需要花费大量资金的。资金数量肯定不是靠金属回收这个产业就能全部覆盖的。毕竟最有价值的那部分,都会被送回国去。
  所以施皮尔贝格给胡杨一个惊喜。
  胡杨有点迫不及待的询问,他是如何做到的,哪怕只是账面上的收支平衡。
  谜底揭开,原来还是因为这些老师傅。h·w金属回收公司成立至今,为了表现的比较正常和普通,前后也接了十几个单子。
  其中对胡杨来说有价值的有两个。一个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个中型电炉的拆解回收。还有一个是小型的机床厂。除了几台老型号的机床之外,最有价值的是厂里堆放了超过十年的金属基座。
  而除了这两个之外,其他单子的内容都是胡杨不知道的。在老师傅们来德国之前,施皮尔贝格是用外包的形式,完成这些订单的。这也是为什么胡杨认为不可能收支平衡的原因。
  外包的费用再加上其他税费和必要开支之后,是肯定会超出收入的。这个行业本身并不算大,时间稍微久了大家都会知道。有一个金属回收公司在赔钱经营。这难免会引起一些怀疑。
  所以在老师傅到了之后,施皮尔贝格自然也就准备不再外包这些工作。关于这件事,胡杨也是知道的。但最后是管冲拍得板。
  他的理由是,在那边完全藏住这些技工的难度太大。与其被偶然发现,还不如在可控范围内让他们露下脸。当然,方式方法还需要具体计划。而这部分的具体执行者,自然就是金英。
  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安全训练和一定的伪装之后,老师傅们就正式上岗开始工作。而从这里开始,施皮尔贝格看到了h·w金属回收公司收支平衡的希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