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建造盛唐> 第295章 人无灾相

第295章 人无灾相

  洛阳,大朝会,文武百官齐聚,庙堂的气氛也有些压抑。
  这帝王与辅政大臣之间有矛盾是必然的。
  皇权至高无上,而辅政大臣却拥有与皇权相抗衡的影响力。
  这两者之间不可能不存在矛盾,就看皇帝与辅政大臣之间谁妥协,谁忍让。
  依照李治表现出来的仁儒以及长孙无忌的老奸巨猾,大多庙堂官吏都觉得李治是妥协的一方。
  谁也没有想到仁儒的李治居然事先挑起战火,意图废除王皇后。
  尽管王皇后无子,可她收养了庶长子李忠,且立为太子不久,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何况王皇后是李世民百里挑一给李治选的媳妇,又是名门大家闺秀,固然算不得是一个贤惠的好皇后,却也是淑德兼备的才女。
  李治的废后计划理所当然的给驳斥了回去。
  此事暂且搁置,但从李治的表现态度来看,并没有放弃废后的意图。
  便在这时,江淮水患的发生,给了李治当头一棒。
  身为宰相的宇文节敢在会议上质疑李治失德,才导致天灾不断,便是侧面的警告。
  随着江淮水患各种不利的消息传到洛阳,庙堂的气氛更加恶劣了。
  李治高坐上位,面色有些不悦,更有几分懊恼,此次天灾来的太不是时候了。
  李治与长孙无忌的蜜月期确实是他先捅破的,在长孙无忌正式处理完房遗爱谋反案,将李泰党覆灭之后。
  他选择了翻脸,打算利用废后打破前外戚长孙无忌与现外戚柳奭的政治联盟。
  相对于其他人无法理解,李治却不后悔自己的这个决定,哪怕是陷入如今这种境地……
  从一开始他就明白一点,自己与长孙无忌是不可能如汉宣帝与霍光那样君臣和谐的。
  原因有很多很多,最关键的一点是时间。
  时间是李治面临最大的难关,他很清楚亦很无奈,自己天生多病,并非长寿之相。
  而长孙无忌却越活越妖,今年五十九,身体壮如牛,处理国家机要,一连七八个时辰都不带歇的,李治自己都做不到。
  李治不是不想学汉宣帝,与长孙无忌帝相和睦,博得一生美名。
  他怕自己活不过长孙无忌,万一长孙无忌跟司马懿一样,那该怎么办?
  就算活过了长孙无忌,留给他的还有几年阳寿?
  李治不是自甘平庸的帝王,作为一个拥有李世民这样伟岸成就的父亲,他不愿成为一个背景板。哪怕难以超越,也要做到与之匹敌,成为一个不逊于其的帝王,而不是让人说道名字就是李世民的儿子。
  有长孙无忌在,李治难以收放自如,同时他也担心一但将王皇后背后的外戚养肥,未来他的儿子处境更加艰难。
  面对这些种种,李治果断的拿王皇后开刀,一方面破除两个外戚的联合,一方面又不跟长孙无忌真正的正面硬刚。
  长孙无忌对于大唐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面对李治废后的举动,也没有站出来表态,以免双方都下不了台,但是长孙无忌一党的其他人已经表明了态度。
  李治举目四顾,目前庙堂上自己的人不少,只是大多都未成气候,资历不足,唯一有地位的许敬宗话语权不足。李绩表面是中立,内里是一枚至关重要的杀招,不能过早显露。
  还是缺少一位真正扛鼎之人。
  自己那个叔叔是最合适的,只是近来江淮的消息太不乐观,各种不详的流言蜚语传到了洛阳。
  什么道路堵塞,堰塞湖成堆,难民蚁聚泗州,人众难以管制,人心浮动,有乱起之像……
  这一切不安消息,甚至传到了他的耳中。
  “不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吧!”
  李治心底不免有些慌张,以李元瑷的功绩地位足以跻身庙堂,只是缺个机会借口。
  但如果次次赈灾搞砸了,那以长孙无忌当前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不可能允许李元瑷入京的。
  “陛下!”
  吏部侍郎王哲出班说道:“吴王殿下乃国之栋梁,然日月尚有大小圆缺,何况人乎?吴王擅于治,江南之变革,其居功至伟。可救灾一事在于权衡调度,此非吴王殿下所长。臣以为其将灾民百姓聚于泗州,大错特错。泗州城聚山而建,城池并不广阔,焉能容纳数十万计的灾民?如此多的灾民聚在一起,人心不稳,岂有不生乱的道理?臣笃定,如此下去,泗州必生动荡。”
  “以臣之见,当防微杜渐,在动荡发生之前,择一贤人南下,接替吴王赈灾之权。吴王可退回江南,调动粮草支援江淮,方为上策。”
  王哲滔滔不绝的说着。
  李治古井不波,心底却跟坚定废后的决心。
  这王哲就是新晋外戚之一,王皇后身兼关陇太原王氏两大背景。
  关陇贵族其看似强大,实极其一般,尽管以长孙无忌为首掌控庙堂,然后继无力。
  主要原因在于关陇贵族属于军事集团,这发达之后,各家后人过惯了太平日子,早已将弓马骑射抛于脑后了,没有什么突出的人才。
  太原王氏却不一样,他们以千年文化底蕴立足于世,门中子弟自小习文,成绩优异者,传处事为官之道,人才辈出,遍布大唐各地为官,随随便便就能倚仗功绩提拔入京,进入庙堂为官。
  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当任中书令入相不过大半年,王家已有多人凭功绩入朝为官,其中两人进入六部,分担要职。
  王哲便是其中之一。
  李治心底大感不满,又有些不安,王哲这话说的太满,就感觉这内乱一定会发生一样。
  如果江淮真起内乱,那联合王哲今日所请,李元瑷就成罪人了。
  他微皱眉头说道:“爱卿,怕是危言耸听了吧?”
  王哲深深作揖道:“并非是臣危言耸听,实是吴王于赈灾决策上有明显失误,不可不查。”
  长孙无忌及时出来圆了场,笑呵呵的道:“陛下不是派遣户部郎中张洛客去探访灾情了嘛?等他回来,江淮情况如何,不就知晓了?依照行程,也就这几日时间。”
  两日后,小朝会。
  李治还在处理突厥安抚问题,得到了张洛客求见禀报的消息。
  李治面色一紧,让人将之请入殿中。
  张洛客一脸肃然的禀报着自己巡察见闻:“此次水患,百年难遇,臣一路所见,田地荒芜,房屋倒塌,桥梁冲毁,道路阻绝,骇人听闻。”
  李治面色有些泛白。
  长孙无忌古井不波,柳奭却悄然一笑。
  张洛客续道:“臣所到之处,天有灾情,地有灾貌,然……人无灾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