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不速之客
小哑巴叫林苗,正在棚子里躺着,脸色绯红,嘴唇发干,竟是发烧了。
细细一看,竟有出水痘的迹象。
这石子村的孩子们水痘都已经好了,她以为没有人再传染上,要是不来这趟,以他们的情况,还说不准后面出什么事。
林苗身下的褥子破破烂烂,散发着一股难以言说的臭味和霉味。
“林大爷,小苗他出水痘呢。”柳煦皱了皱眉,看了看这棚子,朝着河边这一面直接什么都没有,河风本来就大,“他不能在这儿躺着。要不您和他去我们家住吧。”
“出水痘!”林老头儿浑浊的眼睛有些恐慌,“住您家里不好吧?”
“都一个村的,您叫我絮儿就行了。”让一个垂老之人一口一个您的称呼她,柳煦实在受不起,“先住我家里吧,小苗出水痘又烧得这么厉害,不能见风,您这棚子也得修修了,冬天来了可咋办?”
最好是不住这儿了,但这话她现在没法说。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她觉得为了人祖孙好,人祖孙不一定会那么想,但无论如何,先把林苗的水痘治好才是首要的。
林老头儿犹豫了片刻后终于点了头。
因为本来去里正家送节礼,就在村里,她今天独自出来的,没让肖七和宋健仁跟来,之后来河边的路上回去拿了一趟医药箱也没让人跟来。
柳煦便回去叫宋健仁来背林苗,再来时,林老头儿半旧的背篓里装了不少东西:破破烂烂的衣服和衣服上一些高粱米红薯还有玉米。
宋健仁给林苗遮了件衣服避风便把他往柳煦家背,而林老头儿瘦小的身子则把那比他小不了多少的背篓背上了,还很不好意思地冲柳煦笑了笑:“我们爷儿俩吃的穿的,别放这棚里被野狗糟蹋了。”
柳煦没拦着,只是难免再度心酸。
林老头儿爷俩就暂时住在了柳煦家。
黄春花是经历过绝望的,那时就盼着有人能帮帮她们,林老头儿爷孙住进来,她挺热情的,宋健仁虽然二,但心肠是好的,又是背林苗来的人,两个孩子更不用说,出完水痘痊愈了,也不怕再被传染上,还跟林苗叽里咕噜说话——虽然林苗不会说话,不回应他们。
就是肖七话少,看起来有些凶,但对林老头儿祖孙也不错,住下来顿顿吃得比自己之前过年还要好的林老头儿,自觉无以为报,拿水桶去井边担水,才担了一次,就被肖七听到这吃力的呼吸声,让他停下来,又把宋健仁叫过来挑水。
就连他扫个地,宋健仁也要抢过去,让他歇着。
柳煦见林老头儿在自己家里住着窘迫得手脚都没地方放,挑水不让挑,扫地不让扫,他便一天天往菜园子里钻,又是锄草又是施肥,一早一晚还捉菜青虫给鸡吃,为了让他自在些,便问他能不能帮忙牵马去山脚下或河边吃草。
林老头儿终于有了事做,果然自在了许多。
柳煦安顿下这爷孙俩,又拿了节礼,一家一家去村里相熟的也在家的人家送。
过节,不送柳石氏家也是说不过去的。
拿了自家做的月饼,咸鸭蛋,还提了一小篮子鸡蛋过去。
柳石氏嘴一撇:“过节连只鸡都不给你奶送?我看你家鸡圈里鸡可不少!”完全没有那天假惺惺的慈爱。
柳煦并不回她话,甚至坐都没坐下来,倒是顺口一问:“二叔二婶都没在家吗?是去给二婶娘家送节礼了吗?”
柳石氏一听,顿时不愉快极了,但她也不想让柳煦知道儿子媳妇和自己闹了矛盾回了娘家的事,接过柳煦手里的东西就赶人:“我看到你把林老头儿和那小哑巴接回家了。你刚沾染了那晦气之人,就到我家来,你怎么不安点好心呐?”
“奶,那我先回去了。”柳煦没有和柳石氏争论那祖孙俩不晦气,因为和不讲理的人讲理,没用。
但她才出门,柳美云就趁柳石氏没发现,悄悄拿着绣活儿跑出来,好像之前从未有过不愉快:“絮儿,我一个人在家无聊死了,我到你家坐一会儿。”
一个人在家?感情她娘都不是人?
柳煦皮笑肉不笑:“不巧,我家有客人,你不方便去。”
“什么客人?”
“河边住的那对祖孙,都病了,小苗生的传染病。”
柳美云一听是那对祖孙,而小孩生的还是传染病,露出嫌恶的神色,想都不想地摇了摇头:“那我改天来找你。”
“这段时间他们都在我家。”
“你也真胆大,什么人都敢往家里引!要真出事儿了该怎么办?”柳美云撇了撇嘴回去了。
柳煦很是无语,在她心里,他们祖孙可比这母女俩好太多了。
林老头儿,还有邻居那三兄妹,都是愿意通过自己的勤劳来生活的人,但偏偏有些变故让他们即使很勤劳,也过得很狼狈。
村里还有不少比他们情况稍好一些,但也略有些疲于奔命的家庭,主要就是家里人口多,地少,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多。
怎么样可以从根本上帮到他们,让他们既不用远离家门又可以有尊严地自食其力呢?她能做些什么吗?
农林牧猎渔。
石子村的地除了柳石氏她们家的六十多亩地以外,大多数人家都只有几亩地,有的甚至没有地,靠给柳石氏家养鱼应该是其中一项。
要说买了地给人耕种,石子村除了十万大山外,还真没人卖地。
若真买一座山头,长期的经济作物可以种茶叶,果树,但这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收益的。
山上也可以放养鸡鸭羊等,只是这一旦形成了规模的养殖业发展起来,势必要考虑销路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还有养鱼也可以考虑。
柳煦拿着毛笔奋笔疾书,次日更是去问了里正这十万大山的价格,得知这竟然需要到县衙购买。
而且这价格……这投入产出比还是没眼看。
柳煦原本想放弃买山的打算,谁知中秋节后,村里就来了不速之客,买山一事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