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宋燕王> 第761章 设伏盖州城

第761章 设伏盖州城

  十月二十五日,赵昚携一众大臣抵达济南府,当天四路北伐大军抵达房山、大兴、通州、顺义等地,将整个战线推进至燕京城五十里内。
  十月三十日,杨丛义确认各路大军按计划部署完毕,便从河间府赶至济南府面圣,当面汇报北伐战况,分析战局。
  前方战报其实一直都在向汴京和皇帝行营报送,平州、来州、涿州、雄州、霸州、香河、通州等地战况,赵昚和一众朝臣都比较清楚,正因为北伐大军占据绝对优势,他们才会提前从汴京动身,用二十天时间赶至济南府。
  北伐军进展过于顺利,完全出乎战前预料,赵昚及一众大臣担心他们尚未赶至前线,北伐便已结束,于是不但加快了行军速度,还急召杨丛义回济南府迎驾面圣。
  杨丛义对此早有预料。
  赵昚既然决定御驾亲征,他便有意早日夺取燕京,及早结束此次北伐,但再早也不至于赶在赵昚及一众大臣未到之前就匆忙对燕京城发动进攻,因为燕京城没有那么好攻陷,不做充足的准备,不但会无功而返,甚至有可能招致大败。
  粮饷物资运抵北方战场还需要时间,后续兵力还需要时间收拢,所以在赵昚急召杨丛义来济南府面圣之前,杨丛义也只是指挥各路大军向燕京城运动,进一步缩小包围圈,而无发动攻击的意图。
  到达济南府后,杨丛义第一时间进入行营拜见皇帝赵昚,面呈各路北伐军进展、部署和金军动向,分析宋金两军在燕京地区交战优劣,以及北伐军目前遇到的难题。
  赵昚得知北伐军还需准备半个月才能进攻燕京,心下稍定。
  其实召杨丛义回济南府也无大事,不过是赵昚的一点私心作祟,杨丛义懂,其他大臣自然也懂,只是无人说破而已。
  但此事却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前线将士的士气。
  大战在即,主持北伐的前线大元帅却被皇帝召回,这绝对是不祥之兆,各路都统制不由的心惊,于是严令各部坚守营寨,不得轻出营门,元帅何时归来,大军何时才可行动!
  杨丛义离开河间府之前对各路大军的部署,随着他离开前线回到济南府,已经悄然改变。
  原本杨丛义要求他们各部相互协防策应,以防金军集中兵力偷袭,因为他们每一路兵力都不足四万人,若金军集中兵力偷袭其中一路,一旦救援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
  房山、大兴、通州、顺义四大营,相互之间的距离都超过五十里,金军之中马匹较多,完全有能力集中优势兵力,在其他各路来不及救援之前重创其中一路宋军,而后全身而退。
  要想破解金军集中优势兵力偷袭,四路北伐大军都必须派出一部军队向前逼近,给燕京城方向压力的同时,四路北伐军也能相互之间保持联系。
  可随着杨丛义离开前线,被召回济南府,各路北伐军便各怀心思,谁也不服谁。
  在夺取燕京城这种巨大的功勋面前,没有人愿意沦为别人的陪衬。
  谁能夺了燕京,谁就能封王拜相,这是流传近两百年的传说,如今燕京城就在五十里外,谁不心动!
  杨丛义被留在了济南府,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一天、两天、三天......
  赵昚没有立即启程北上河间府的意思,因为绝大多数随营大臣认为河间府离前线燕京、真定府太近,皇帝驾临河间府过于危险,他们极力反对,赵昚没有驳回,也没有坚持。
  而从河间府回到济南府的杨丛义就十分尴尬了,随御营一起北上的七万军队是北伐不可或缺的一支主力,皇帝留在济南府,这支军队便不可能跟杨丛义离开。
  赵昚和一众随行的文武大臣心里在想什么,杨丛义很清楚,无非就是担心他功高盖主,以为杨丛义亲自领兵收复燕京后,在朝野上下名望无人能及,也没人能压制的住他,对政权稳定和大宋江山不利。
  大宋江山是怎么来的,无人不知,自“杯酒释兵权”后,历朝历代都对武人极力压制,不管是征战沙场的武将,还是统兵作战的文臣宦官,一旦掌军权时间过长,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将他们剥离军队。
  远的不说,就说靖康之乱后,保下大宋半壁江山的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錡、张浚等人谁有好下场?
  岳飞名望太大,桀骜不驯,被赵构、秦桧联手冤杀。
  韩世忠被调回临安,收缴兵权,不得不辞官而去,消失于山水之间。文臣张俊做过宰相,领兵抗金,结果被罢官闲置二十年,大宋危难之时请他出山,而后又将他一脚踢开,病死在归乡半途。
  刘錡在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和之后,也被收缴兵权,闲置近二十年,完颜亮南侵之前方才让他重新复官领军,结果日夜操劳,重疾缠身,在完颜亮渡江失败,败退北归,宋金再次议和之时,却被奉命接待金国议和使的汤思退羞辱,活活气死于帅府所在地镇江府。
  张浚结局虽好,被封为清河郡王,半生富贵,但他那也是在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之后被收缴兵权,给予他的一些补偿,从那之后他再没碰过兵权,更没有实权,完全被圈养,之前所期盼的出将入相成为泡影,独掌兵权更是没有半点可能,可以说赵构、秦桧利用他除掉岳飞、韩世忠、刘錡等屯驻军将帅后,他完全被赶出了权力中心。
  杨丛义理解赵昚和一众文臣的想法和担忧,如果可以,他当然愿意挂印而去,离开汴京这个是非之地,逍遥山水,但他有自己的苦衷,至少现在还不行,说什么都得先拿下燕京城!
  此时驻守在燕京城外的四路大军中只有两路算是能让杨丛义放心的军队,或者说是他能信任的军队,另外两路极少一起共事,对他们了解也不深,离开前线太久,还真不知道他们会动什么心思。
  这次北伐,杨丛义筹备多年,费了无数心血,绝不容许失败,如果败了,不但他自己要身败名裂,很多跟着他一起打拼多年的人也会被连累,甚至就连大宋的命运都要被改写。
  在济南府呆了五天之后,杨丛义入行营面圣,打算辞行,先去前线将各路兵马镇住,先要保证不败,而后才能求胜,至于济南府的七万兵力,稍后北上也不是不行。
  入营之后,稍稍寒暄了两句,不等杨丛义开口,赵昚便吐槽,说随行的文武大臣年纪都大了,突然离开汴京来到济南府,有诸多不适应,加上天冷了,不少人身体不适,纷纷诉苦,不愿再继续前行,希望等到天气温暖了,或是他们身体好一些,才能继续北上,大臣们都不愿意离开济南城,他虽然是皇帝也不能强迫他们,毕竟一个个都是对大宋有过巨大贡献的老臣,他正为此头痛不已。
  杨丛义还未到嘴边的话被赵昚这番话压了回去,心下不由的暗自叹息。
  等天气温暖,最早也得到明年二三月份,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等他们身体好那就更不可能了,一个个年纪都大了,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他们这是摆明了不想配合杨丛义北伐,让他统一燕京,或者是不愿意让杨丛义得到这件百年未见的大功勋。
  之前史浩在,他能压住这帮老臣,他与杨丛义虽然不是一路人,好歹也不会那般狭隘,在大义面前,不论如何也不会太拖杨丛义的后腿,更不会使绊子挖坑,纵使其他文臣反对声浪再大,史浩也能压得住他们,不致破坏北伐大计。
  可如今史浩被赵昚留在了汴京,这帮老臣便脱离了史浩的控制,他们要想搞事,还真没人能镇的住他们。
  也许,赵昚决定御驾亲征便存了削弱史浩在朝中的影响之考虑,如今来到济南府,放任这帮随营老臣赖着不走,更有利用他们牵制杨丛义之意,同时皇帝亲临前线,又能分掉杨丛义作为北伐大元帅对大军的影响力和他在军中指挥权力。
  如今看来,赵昚这次御驾亲征乃是一计多用,所图甚多,怕是筹谋已久。
  杨丛义很快想起离开汴京前史浩的些许异常,看他仿佛一瞬间老了十岁,恐怕他在赵昚宣布要御驾亲征那一刻起,便已知道赵昚想借此削弱他的权力和他对群臣的影响,心境落入尘埃之中了吧。
  赵昚只把三省、六部、各司的空架子留在汴京,任史浩施为,要是做的好,他是宰相位高权重,自然是应该的,要是他做的不好,或是汴京、地方出现差错、变故,作为宰相和留守,弹劾他的奏疏便会漫天飞舞,到时候他的宰相之位只能让出。
  史浩离开汴京,赵昚便能摆脱他的影响,挣脱他的束缚,一人控制整个朝廷。
  杨丛义此时方才明白,他还是轻看了赵昚御驾亲征这个决定。
  大军北伐,赵昚御驾亲征,他想要的不光是监控杨丛义,限制、分割、收缴他对军队的指挥权力,亲临前线,赢得将士军心,以统一燕京的千古功勋博取声望,赢得天下臣民之心,还要借此整顿朝廷,削弱、消除史浩等一帮力主迁都汴京的老臣权力,完全将朝廷控制在自己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