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章 粮食危机
公元1657年,明共治八年。
明朝与日本签订借款条约,五德号借款500万银元给江户幕府,不过明朝需要派官员,监督幕府对这批银元的使用,以便幕府能将大部分银钱用在稳定日本社会,镇压叛乱上,避免江户幕府的奢侈和对银元的浪费。
从明朝的利益来看,明朝不希望江户幕府垮台,从王彦个人的利益出发,他也不希望日本低阶武士提出的尊王倒幕思想传到明朝,所以他是真心希望江户幕府能够压下这股倒幕的风潮。
弘光朝时,明朝一年的岁入才500万两,现在一次给日本借款500万银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五德号也担心江户幕府拿到钱之后肆意挥霍,所以对借款的监督,就在所难免。
这种监督,其实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借款的用途,也包括对幕府的财政监控,以确保幕府有财政稳定有偿还的能力。
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明朝已经插手江户幕府的财政和事务。
在借款条约确定之后,第一批银元随即装船出海,于此同时明朝锦衣卫也得到了一笔银元,用于在日本活动,收买一些有威望的日本人,开始鼓吹汉文化,吹捧明朝。
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王彦觉得对其他地区,也可以进行此种策略。
不多久,王彦便举一反三,给锦衣卫再次追加了一百万银元,用于此种宣传。
锦衣卫拿到经费之后,动作迅速,朝鲜,广南三国,以及南洋各地,都有拿着锦衣卫的钱,专门吹捧明朝和汉文化,挑剔和批评本族文化的当地人物。
朝鲜要说是汉化最重的藩属,自己就号称“小中华”,可这还是不够,朝鲜的汉化并不彻底,很快便有朝鲜官员,开始批评起世宗大王创造的彦文。
这个彦文本来是为了让朝鲜人更好的学习汉字,不过他毕竟也是一种语言。
如果哪一天朝鲜民族主义起来,那彦文原有的作用和目的就可能发生变化,反而会成为去汉化的工具,权衡利弊,这个也在打击范围之内。
王彦舍得花这么多银子去做这件事情,让人鼓吹汉文化,贬低周边的文化,就是想让整个东亚地区,都心向汉化。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他们完全汉化,怕是要百余年的时间,中间明朝实力衰退也许还会出现反复,不过一旦做成,无疑会完成文明的大扩张。
这很难,好在明朝文化和武力两手都硬,本身就是各国学习的榜样,所以还是有可能完成这一点的。
彻底的汉化并不容易,不过只要初步的成效出来,明朝就能够形成一种巨大的文化吸附力,利用各国对大明文化的向往和崇拜,把他们牢牢吸附在身边,使得大明坐稳东亚中心的宝座,而这一点,王彦活久一点,应该能够看到。
从格局上来讲,东亚各国相互争斗,只会让欧罗巴得利,也会让他们乘虚而入,扶持几国来牵制大明,而如果大明朝能将周围各国的力量整合,那大明朝的势力和影响,便会迅速向外辐射,不可能再被任何势力牵制。
在王彦布局文化方面的长久战略时,对于与大明竞争东亚霸主的金国,明朝也终于出手了。
1657年,金永章十年九月初。
从永章九年初开始,金国棉价和棉布价格已经猛涨了一年半的时间。
此时一亩棉田的收益已经是麦田的三倍左右,金国境内掀起一波疯狂种棉的风潮,长安附近的纺织作坊,也爆炸式的增长了两倍多。
金国方面虽然对于种棉进行了一些控制,但是由于金国朝廷和政权的结构,这种控制却没有起到效果。
一般的情况下,能多出一成的收益,人就已经动心,多出两成的收益,那人们就已经蜂拥而上,要是多出五成,那冒险也得干,要是多了一倍的收益,律令都不算事。现在多了三倍的收益,金国从大族到百姓,便都已经疯狂了。
虽然金国朝廷下令,各县的棉田不能超过麦田的三成,上等的好田不得种棉,但事实上金国朝廷根本管不了那些大族,还有各地的军阀,就连普通的百姓也都冒险种植棉花。
他们赚着种棉的钱,交着种麦的税,各地方官府与当地大族勾结,只要他们交税,也没有多管。
各县上报给金国朝廷的说法还是本县三成棉七成麦,但实际上棉田的规模早已超过了七成。
这本来是天衣无缝的,长安的金国朝廷,从账目上查不出问题来。
不过到九月间,要交秋粮时,金国国内的粮价却一下涨了一倍,便引起了户部尚书虞胤的注意。
在虞胤看来,关中平原虽然出现大面积的改麦种棉的情况,但是随着玉米和番薯开始在金国推广,金国可耕种的旱地面积增加,玉米和番薯的产量,完全能够弥补种棉后,粮食不足的问题,粮价应该维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品,可现在到了交粮的时候,粮食一下涨了一倍,那就说明粮食减少,有些不正常了。
作为户部尚书,虞胤对于金国麦子、玉米、番薯的亩产,都十分清楚,也知道金国水田、旱田、上田、下田的面积。
有户部记录的田亩资料在,他是能够大概算出金国粮食的产量变化,得出来的数据,就是粮食产量应该与去年持平。
一开始,虞胤以为是户部算错了,如果是那样,金国朝廷就该调整政策,增加麦田的种植面积,但是他让户部的官员将数目从新计算了一遍,却发现并没有计算错,粮食的产量应该与去年持平。
这让虞胤起了疑心,令人下去调查,没多久就知道了原因。
原来是有些大户将规定种麦的田地,也种了棉花,等到要交秋粮时,他们便从市场上购买粮食来交秋粮,自然造成了粮价的上涨。
对于他们而言,粮价就算涨了一倍,相对于涨到三倍的棉价,他们还是会大赚一笔。
金国的世家和军阀政治,让这些人在地方势力强大,朝廷收的税和粮食反正没少,虞胤也就没有发现问题。
长安以东二百多里的临潼县,坐落于渭河南岸,处于富饶的渭河平原上,有良田数万顷,他与渭南、咸阳是金国产粮最多的三个县。
九月底,豪格领着几名官员,在骑兵的护卫下,沿着渭河来到临潼县。
关中地区,整体而言缺少水源,不过渭河水系流过的关中平原,水源还是十分充足,是仅次于汉中盆地的膏腴之地。
豪格骑马驻立在渭河边上,渭河犹如一条玉带穿过关中平原,河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高大的水车,像后世的摩天轮一样耸立在岸边。
这显示了金国十年治理关中的成果和发达的水利设施,但是豪格的注意力并不在水车和渭河上,他的目光落在了渭河南岸的土地上。
算时间,在这个时节,渭河南岸应该是一片黄灿灿的麦田,入眼的该是随着秋风起伏的麦浪,入鼻的该是麦子的清香,但进入豪格等人眼帘的却是成片的棉田。
看见这一幕,豪格的身子不禁在马上摇晃了几下,后面的虞胤生怕他气得从马上坠下来。
“这是谁的田,朕要杀了他!”豪格稳住了身子,马鞭指着远处的千顷棉田,愤怒得眼睛都突了出来。
棉花对水源的要求较少,这里地处渭河边上,获得水源容易,必然是金国规划的麦田,但是却全部种满了棉花。
这么好的良田都被拿去种棉花,那其他的田地,就不用说了。
豪格坐下的宝马,似乎也感受到他的怒气,躁动的打着转儿,虞胤叹了口气,拿着马鞭拱手行礼道:“陛下,据臣所查,这一片都是孔相国的田产,另外永平王、还有韩相国的田产,也大多种了棉花!”
豪格闻语,脸一下涨得通红,孔闻褾是大学士,他根本不可能轻易杀掉,况且孟乔芳、韩朝宣这些人,也有田产种了棉花,他根本无法处理······
虞胤道,“陛下,这事孔相也未必知道,臣探知是孔相的家人,同县令勾结,把种棉的份额全都拿了过来,他们让百姓去种麦,结果百姓不服,也都偷偷种了棉花。”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