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都市生活>脾虚的女人老得快> 《黄帝内经》说: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黄帝内经》说: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很多要自学中医的人,都想拿《黄帝内经》当教材。其实,《黄帝内经》不是简单的中医教科书,其中具体的诊疗技法是很有限的,却涉及了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所以不是一个可以指导操作的“地方法规”,而是相对形而上的、纲领性的大法,类似于中医的“宪法”。比如,《黄帝内经》里就讲到了,生物可以分为五类: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其中,人属于倮虫,而倮虫属土。作为一种属土的生物,《黄帝内经》的理论认为: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既然作为生物的人适合黄色,又属土,那就意味着无论什么疾病,无论什么样的治疗方式,都应该“从土着手”,比如,从土中求金、求水、求火、求木,土是其他四种元素的基础。“从土着手”“从土论治”是中医治疗很多疾病的大法,其实就是无论治疗什么疾病都要重视脾气的作用,甚至都要从保护脾气、补益脾气入手。
  中国的文字和中医有微妙的关系,都反映了中国哲学里蕴含的哲理。
  中国人的生存是离不开土的,我们的先辈描述自己的基础生存状态时说,靠的就是在“土里刨食”。中国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不顺时,一般都说“命运坎坷”,遇到“坎儿”了。“坎”这个字形容的是道路不平,之所以不平,是因为土少了,把绊脚石露了出来,人走起来就要摔跟头。从“坎”的结构上,我们就能看出,所谓的“不顺利”就是欠土了,土不足所以命运不顺。
  中医把五脏分属五个元素,心对应火,肝对应木,肺对应金,肾对应水,脾对应土。与命运、生死攸关的“土”这个元素,偏偏和脾联系在一起,可见脾在五脏中的特殊地位,也可见脾对健康之重要。
  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中国是农耕民族,饮食结构决定了脾气的重要性;其次,因为中国民族是个安静内省的民族,与崇尚武力,相对外放、张扬的西方人不同,我们的强项是心,是思维,而不是力,不是肌肉。所以主管着力、主管着肌肉的脾,既是重要环节,也是中国人身上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只要谈健康、谈衰老,不论男女,就不可能离开脾气。
  因为这一点,属土的脾胃才被中医给予了“后天之本”这么高的“职称”;也是因为这一点,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才写出了中医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脾胃论》,从脾胃里找众多疾病的原因及治法;也是因为这一点,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112个方子,用药不过百味,常用的更是只有几十种,但甘草却在70张方子中都用到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
  很多人以为药方中用到甘草只是为了调和药性,其实,甘草的更大价值是补脾。因为甘草是黄色的,味甘,黄色和甜味都是入脾经的。每个方子都用上入脾经的甘草,就是为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忘保护脾胃,可见中医对脾气之重视。
  再说回《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提到养生食物时,是把粮食排在第一的。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的。“五谷”包括稻、麦、黍、稷、菽,就是大米、小麦、黄米、小米、黄豆。从中医的角度讲,“五谷”都入脾经,把养脾的“五谷”放在第一位,再次验证了脾气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时候说“脾气虚”,有时候却只说“气虚”。有些气虚的人可能也会问:“上火的时候分心火、胃火、肝火,我的气虚到底是肺气虚、心气虚,还是脾气虚呢?补脾气能不能解决所有气虚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气虚者主要虚在了脾。补气重在补脾气,补脾气就等于补了五脏之气。
  之所以一个脾气就能统领所有气虚,这里边不仅有“土生万物”的逻辑,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更是明示:万病要“从土中求治”,这个理论已经点明:脾气是其他脏腑之气的基础,而现在的临床实践也证实确实如此。
  有人曾统计过:一般慢性病的发展过程中,有87.9%的人出现了脾虚,可见脾虚的普遍性。而中医治疗气虚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治疗肺气虚的“玉屏风散”,治疗心气虚的“养心汤”,甚至外科用来治疗虚性疮疡的“托里消毒散”,以及五官科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温肺止流丹”,主要组成的药都是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这些全都是入脾经的补脾气药物。可以说,补气其实就是补脾气,气虚者补脾气就足够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