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枭臣> 第320节

第320节

  海虞县在籍田亩数就高达一百六十万亩,真要下决心清查田亩,海虞县的税田增加一倍都有可能。
  林缚在崇州所施新政,税田增加超过五成,免除杂捐、丁口摊派之后,县库收入还能激增一倍有余。新政效果如此明显,张玉伯能看到,岳冷秋、董原等人,又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当然了,想要全面的实施新政,难度太大,但不是没有其他手段。
  林缚借私盐案,将马家在山阳的势力连根拔起,顺便又将山阳的其他地方势力扫荡了一遍。梁文展在山阳清查田亩的阻力就大为削减;近一年时间,山阳县所辖的公田数,几乎是从零增涨到十余万亩,税田也增加了近两成。为淮东军在淮水北岸修筑沭口、泗阳两处军事要塞,提供极大的物资支援。
  不要说董原、岳冷秋了,刘庭州看到林缚拿出来的这份用兵条陈,也都能猜到海虞陈家跟林缚有过接触了。
  同意淮东对岱山、昌国的出兵计划,就要同意海虞乡营接受浙北、淮东两军司的双重节制。董原短时间里,自然也就不能收编海虞乡营,海虞乡营将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
  刘庭州都不用看余心源的脸色,这桩事已经不仅仅是海虞与淮东之间的交易了,这事对加强吴党的地位有极大的好处,余心源吃错药,才不会支持。
  无论是东阳系也好,宁王系也好,都直接控制着精锐战力,唯有吴党没有地位相对独立的战力,日后只会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本来这次平江府给划入浙北制置使司所辖,吴党就吃了一个有苦说不出的闷亏。这时候有机会反击,能扳回些劣势来,吴党还不卯足劲跟上?
  不要说余心源了,王添、王学善的态度都可能有微妙的转变。
  刘庭州心里悲叹:党争何时能了?林缚在这时候抛出这个出兵条陈,只是使派系之间的裂痕,更加的鲜明、刺眼。
  林缚之前软绵绵的好欺负,宁王、岳冷秋、张希同等人,大概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抛出这个直接分化宁王一系与吴党关系的杀手锏来吧?
  第63章 宁王一系
  “林制置使的这个出兵方案大善,夺下岱山、昌国,就能将奢家的兵力牵制在东海岸上,想来董大人也没有把握独自面对奢家在浙东的大军吧!”余心源手按在桌面上,慢条丝理的说道,却是一锤定音,表明吴党在这事上支持淮东的态度。
  刘庭州看向顾悟尘。
  顾悟尘眯着眼睛,好像才第一次看到林缚的这份用兵条陈似的,根本不去看宁王、岳冷秋、董原等人的脸色。
  想想也奇怪,顾悟尘早年在江宁,跟陈西言斗得你死我活,曲家都因此而亡族,余心源时期的吴党势力,对东阳一系事事制肘,谁能想到,双方今日会在这事上能够媾和在一起?
  刘庭州又看向岳冷秋、董原等人,他们脸上的神色凝重,想来都晓得余心源的表态非同小可,不能马虎对待。
  林缚稳如泰山的坐着,也不去窥视各人的反应,事实各人的反应,也许不会露在脸上,但也不难推测一二。
  岳冷秋、张希同、邓愈、沈戎、刘直、张晏、刘庭州等人,包括顾悟尘、张玉伯、余心源、王添、王学善等人,无论他们之间有什么分歧、有什么利害冲突——无论是他们心里奉行忠君之道也好,抑或是他们自身地位与权势的性质,都决定了他们是拥护帝权的。
  宁王权势也渐重,地位与储君相差无异,在江宁则是帝权的象征,那就决定这些人都是拥护宁王的——也许宁王在象征意味更强烈一些。
  问题出在迁都上。
  迁都江宁,意味着中枢要加强对江宁及诸周边府县的控制,意味着要中枢要从地方取更多的资源,来完全迁都的准备。
  这种资源上的争与夺,自然就造成中枢与地方的对立。
  岳冷秋、张希同、邓愈、沈戎、刘直、张晏等人,与地方上的瓜葛较少,更多的是代表中枢的利益,与宁王的关系自然要更密切,基本利益也更一致,可以划为宁王府一系。
  往长远里说,宁王在江宁登基,江宁六部将直接替代燕京六部,成为帝国的中枢机构,包括程余谦在内的江宁六部官员,都要从中受益,也可以算作宁王府一系的。
  董原或许有更大的野心,不过他当前必须依靠宁王府,才有正当的名义,从地方上获得资源,所以此时的他也是宁王府一系。
  相比较宁王府一系,以顾悟尘为首的东阳系与以余心源、陈西言以及海虞陈家为首的吴党,则更多是地方利益集团的代表。
  宁王府、东阳系、吴党,再加上永昌侯府、虞东宫庄所代表的后党潜流,差不多构成江东郡当前的权力格局。
  王添、王学善严格说来,不属于吴党之流,但在地方上任职多年,与吴党人物瓜葛往来甚密,更倾向维护地方势力的利益,看作吴党一系,也无不可。
  吴党势力有一个特点,就是重文轻武,长久以来都没有一个能在军事上响亮说话的人物出现。在和平时期,文臣稳稳的压过武将一头,吴党的这个特点,自然算不了什么劣势。
  时逢王朝末世,地方上都相继有拥兵自重的趋势,率兵之臣、领兵之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吴党的这个特点,就成了致命的弱点。
  曲家当初要害林缚、顾悟尘,甚至只能请用不成气候的乌合之众太湖盗出马,结果给林缚、顾悟尘反噬灭族,不能不算惨重的教训。
  边军遭至陈塘驿大败,梁家被迫退隐数年;李卓立下功勋无数,却给猜忌、多方制肘——张协稳居中枢相位,却不断的加重岳冷秋手里的兵权,就是看透此节。
  平江府历史上都是吴党势力滋生的传统地区,平江府这次给划归浙北军司所辖,沦为浙北军司的附庸,吴党头上无疑给打了一顿闷棍。
  余心源的心机跟手腕,都不足以跟岳冷秋等人抗衡。
  说到底,吴党内部更缺乏帅臣之流的人物,没有相对较独立的军事力量,无法在军事上替吴党张目。在当前的形势下,自然也阻止不了平江府给划入浙北军司。
  林缚一方面担心吴党给削弱后,包括淮东在内的东阳一系也会受到限制跟打压,另一方面林缚知道平江府的土地兼并情形,只比海陵府更严峻,希望看到吴党与平江府的豪绅势力受到打压。
  这个矛盾的心态,促使林缚一直都是采取袖手旁观的消极态度,而陈家在关键时刻站出来,颇为出乎他的意料。
  陈家又开出有利淮东的条件,林缚也不能有便宜不占,这几日来诈病不出,就是拖着给陈家、给吴党更多活动、联络、统一认识的时间。
  余心源总不是笨人,虽说长期以来跟东阳系矛盾重重,但也知道这时候怎么做,才更符合吴党的利益。
  **********
  岳冷秋也觉得十分的棘手,余心源都明确表态了,说明他们私底下早就有所沟通。
  要是他与宁王、董原等人,强烈反对林缚抛出的这份出兵计划,无异是直接将吴党推到对立面去。
  而一旦同意这份用兵计划,平江府的军事资源,很可能都往海虞县集中。
  海虞乡营的归属,能不能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直接关系到陈家的核心利益,陈家在幕后推动是肯定的。陈家的新起之秀,陈明辙是陈西言的得意门生。要是陈西言在背后推动此事,暨阳等县,甚至原宁海将军、现任浙北制置使司副使的孟义山,都可能形成以吴党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岳冷秋委实难以取舍;宁王脸色也阴晴不定,难以决策。
  背后的利害关系过于复杂,一时间也权衡不定,更不知道吴党与东阳一系私下里接触到什么程度,在堂上也无法商议上什么。
  张希同给岳冷秋使了个眼色,岳冷秋心里叹了一口气,跟宁王说道:“林制置使所呈条陈,事关重大,是不是延后一天,到明天再行议论?”
  “……”宁王沉默的点点头,许了岳冷秋的建议,将军议延后到明日。
  林缚冷冷一笑:涉及到根本利益,谁都不是傻子,余心源一时看不透,但不意味着就没有人站出来点拨他,陈华文、陈华章兄弟以及留在暨阳养老的陈西言都不是傻子。
  军议才进行了半个时辰不到,就被迫中止。林缚倒也着急,拖着“病躯”出城回到河口草堂,陈华文还留在河口等候消息。
  ************
  宁王府午前的议事本是绝密,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元锦生午时邀王超、余辟疆等人为陈明辙摆宴洗尘,从余辟疆口里知道军议详情。
  王学善嘴巴还紧一些,没有跟其子王超透露军议之事。余辟疆倒是大嘴巴一个,将他从其父余心源哪里听来的诸多事,倒黄豆似的在酒桌上当趣事来说,陈明辙想要阻止都不行。
  用过宴,元锦生找了个借口,脱身先走,转身就返回候府,将军议之事说给父亲元归政听。
  “事态发展下去,东阳系与吴党,跟宁王一系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这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元锦生说道。
  “不错,是要算一个好消息,”元归政也是神情一振,说道,“你让周鹤将银子准备好,我们这就去河口……”
  “好咧,”元锦生应道,待要走出去找侯府从事周鹤,要院子门口,又回头问道,“鲁王回济南就藩一事,皇上可曾答应?”
  “这事怕是不易,崇观小儿不可能不防备梁家。”元归政说道。
  “鲁王跟晋王虽非先帝嫡子,但与宁王一样,都是当前皇上的亲侄子,血亲还不分先后。皇上有将宁王立储之意,就不应该让鲁王、晋王继续留在京中,与宫廷亲近,否则会让宁王心里怎么想?”元锦生说道。
  “也许等宁王的储君地位正式确立了,才会让鲁王、晋王出京吧,”元归政说道,“不过这些暂时还不重要,北方局势再差,还能拖上两三年,这边让宁王扎不下根,才是紧要。陈家啊,真是让人意外,我也没有想到陈家会唱这一出戏。不然海虞县给董原占去后,虞东宫庄的处境也会艰难许多,没想到事情轻易就迎刃而解了……”
  “父亲确信宁王与岳冷秋会接受林缚的条陈?”元锦生说道。
  “宁王想要在江宁顺利登基,总要将奢家赶回东闽去,心思才可能踏实些,”元归政笑道,“董原有把握不用淮东从东线牵制,独立收复两浙吗?”
  “难!”元锦生说道,“淮东的布局十分的巧妙,明明是给各家包围在里面,两角却有伸展开去的余地。淮东要是不出力,钱江下游的喇叭口异常的开阔,董原麾下的水师太弱,只能从西边的湖州境内出兵渡江,战略上的选择余地很小。”
  “董原没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即使他最终从湖州方面出兵,也需要淮东在东线牵制奢家一部分兵力才行,”元归政说道:“再说这时候宁王、岳冷秋与董原搅合在一起,是因为利益一致,他们就对董原绝对放心?我看董原才是个吃肉不吐骨头的饿虎,岳冷秋跟宁王不会不防。帝王权术,分而制之。宁王、岳冷秋这时候根基都还不稳,总不会过分压制吴党的,见好就收,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元锦生想想也是,宁王、岳冷秋不可能拒绝淮东的出兵计划,除非他们完全不想淮东从东线牵制奢家,便找从事周鹤,将银两准备,与父亲一起送往河口去。
  第64章 说刀
  淮东骑营有一处驻营位于夹柳大道与金川河东岸之间。
  马车经过时,元归政坐在马车里,隔着木栅栏,能远远看到淮东兵卒在营寨里操练的情形。淮东有意炫耀军威,营寨的木栅栏外,围着好些看热闹的乡民,也不见人出来驱赶。
  不用元归政吩咐,坐在车前头的车夫便将速度缓下来,方便主人看得更仔细些。
  这处驻营里的骑兵都清一式的战刀配制,训练项目很单一,就是策马快奔,练习从各种角度快速接近,劈砍木桩子。元归政他们在栅墙外,能清楚看到马背上的甲卒重心稍后,作弧形挥砍动作,干脆利落,十人里有七八人,能一刀将碗口大的木桩削断。
  如此犀利的挥砍动作,元归政看了都觉得自家脖子梗凉嗖嗖的。
  “这是在给钱庄造势啊!”元锦生说道,“单以战力相论,能及淮东悍卒者,也屈指可数……”
  元归政没有理会元锦生的话,而是看了同行的藩鼎一眼。元锦生也就敛声不说话,他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他读过几本兵书,见识怎么能跟沙场浴血十载的老将相比?
  怕是谁也想不到有江宁财神之称的藩鼎,年轻时曾在边疆积军功官授昭武校尉衔。
  藩鼎微眯着眼睛,似乎在回想以往的浴血生涯,看着栅墙后淮东骑兵在操练,说道:“仅看这处营寨里三四百骑的操练水平,兵卒水准不比当年的边军锋骑差;若是在战场厮杀,淮东骑兵也许要稍胜一筹。”
  “淮东军编出这两三千人的骑兵也不易,兵卒应该是千挑万挑出来,这些人是林缚的护骑,自然是精锐中的精锐,”元锦生疑惑不解的问道,“不过说到战场厮杀,操练水平只能说明一部分问题,藩老怎么肯定淮东骑兵要稍胜一筹?”
  “淮东骑兵的兵备强!”藩鼎说道。
  “怎么说?”元归政对兵事也不甚了了,他看到栅墙后的骑兵都是刀甲配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刀好,”藩鼎感慨道,“长刀易折、长刀难炼,马刀要是重过五斤,就太重了;三四斤重的马刀,要造得宽厚增加韧度,通常只有两尺稍长些。由于好刀难求,当世骑兵,除弓弩外,近战多用枪戟相格,短兵用刀剑,又以剑居多。侯爷你看到淮东骑卒的战刀,肯定要有三尺,再看他们挥使,看刀身窄厚,应不会超过四斤。这样的刀能反复砍断碗口大的柳木桩,在战场自然也能反复的砍断敌人的头颅……”
  “……”元锦生疑惑不解,藩鼎反复说刀是为哪般?各家的精锐战力哪个不是兵甲精良。
  “小侯爷去梁家营里看过,”藩鼎说道,“梁家营里的骑兵,可舍得如此操练?”
  “刀再好,用力稍有不当,也很容易折断,这种操练法太费刀了。梁家的骑兵操练多以骑射为主,不过梁家的骑兵近战多以枪矛相格,没在战场上较量过,也说不上谁强谁弱,淮东在燕南胜东胡人,取巧居多。”元锦生也非一点都不知兵事,藩鼎提醒到这个份上,自然也能明白。
  “这样的好刀,江宁的工坊用最好的铁,用锻打法,还要用老匠,才有把握造出。一个老匠一年也就能造三四把刀,还不能保证每把刀都精良,”藩鼎说道,“若说淮东选骑卒可以百里挑一,选配的战刀还能百里挑一吗?”
  这次随林缚前来江宁的淮东骑卒有两千余人,十之七八都配制战刀。若说百里挑一,岂不是十数万把战刀里才能选出这么一把好刀来。
  若不是这样,那只能说明崇州的造刀术已经超过当世工坊许多了。
  淮州唯有在低成本批量造刀的情况下,才舍得将砍桩作为骑兵最常规的操练项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