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抢人(上)
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之后,沈秋就没太管了,不过还是给汤姆打了电话,和汤姆说了一下事情,还好汤姆而已表示十分理解,这次确实是他唐图了一些。
之前沈秋还担心,这次的事情要是不成的话,可能量小的都没有办法做了,还好汤姆说了不管量大的事情能不能成,量小还是可以继续,这也让沈秋提着的信放下了。
沈大河刚做出点成绩和热情要是因为这事情被打回去了,怎么也不好说,不管过程怎么样,结果还是好的。
沈秋回去之后也把这件事情给沈大河说了,沈大河也是开心的不得了,这几天也是没睡好,就怕这件事情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的热情就这么一下被打住了。
“沈秋同志,有你的信,还是省里面的报社呢,你这是投稿了么?”
沈秋还以为不能这么快回复呢,前些日子沈秋好好想了一下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结论显而易见,是必须要参加高考,不管结果怎么样,都必须要去经历一番,这样才无愧于来这个时代走一圈。
“我就写了去试一下,没成想给我回信了,也不一定是选上了,也有可能是落选的。”
虽然沈秋是这么说,但是大家可都还不信,最近沈秋在厂里面的名声可是响当当的,上到各种领导,下到厂里工人,谁要是不知道,指定会让人说一句太老土了。
这边沈秋刚拿着信到办公室,周红听到消息之后就赶紧跑过来了。
“小沈,听说你写的东西上报纸了?”
“啊?”沈秋明显是愣了一下。
“我听人说你写的东西上报纸了。”
周红看沈秋的傻样只好又重复了一遍。
“我这还没看呢,也不知道什么情况。”
打开之后,周红早就看不惯沈秋磨磨唧唧的样子了,直接抢过来看了半天,高兴的拍了拍桌子。
“小沈,你可真给咱们厂里面争光,这可是省里面的报纸呢,一般人就是想上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这说明省里面的人还是认可你的,稿费我就不要了,这样刊你要不要,我准备放到外面展示一下,看看以后还没有人说咱们工会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人。”
周红说完之后,周围的人都开始捧场,说着沈秋的好话,就连高弘博都来了,对着沈秋说道:“沈秋同志真是年少有为,厂长还让我把你写的东西拿过去看看呢,厂长还开玩笑的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厉害了,他写了这么多年报告也没说上个报纸或者被表扬,还让你有空给他看看呢。”
“我这就是小打小闹,和那报告可没啥科比性,我就不凑那个热闹了,再说了,我这次也算是侥幸。”
“沈秋同志这就是太谦虚了,要是侥幸的话哪能上报纸,咱们省城报社的人还是有眼光。”
不管周围的人怎么恭维,沈秋的表情都没有变过,这让大家也对沈秋有了一个认识,知道沈秋也是个能人,以后可不能惹。
上次黑板报还以为是侥幸,看来还真是有两笔刷子,自此之后经常有人来向沈秋请教问题,也经常有人催沈秋怎么不继续写文章了。
沈秋发表的文章县里面也看到了,毕竟落款写的是地方的纺织厂,这要是没注意到可是他们工作的失职了,县委书记还特意叫了郑厂长过去谈话。
“你们厂里什么时候还出了这么一个能手,我怎么不知道。”县委吴书记一边喝水一边问道。
“书记,你这可是冤枉我了,我之前可是和你说过了,但是你们也没当回事啊,虽然这丫头年纪小,但是做事情可是牢靠的很,我觉得是个人才,要不然咱们这厂里面,你看谁敢让这么年轻个丫头两个部门的工作都兼任的。”
“怎么?我怎么觉得你这话里面有话呢,还怪上我了,老郑啊,你这人最滑头。”
“这我可没有,我就是实事求是,咱们年纪大了,怎么也要给年轻人机会,我这个想法可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再说了,要是没有我给机会,你说咱们县能出这么大风头?所以还是我看人有眼光。”
“那这丫头还是咱们县里面培养的呢,你还上我这来邀功了,这给你能耐的不像话了。”
郑厂长被吴书记这么一说还真有那么一点不好意思了,“我可没这个意思,我就是看书记你这么问,我就知道你想啥呢。”
“我能想啥,老郑,你难不成还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不成?”
“书记,我虽然不是你肚子里面的蛔虫,但是和您一起共事这么久了,多多少少也有点了解您了,您这样一看就是要抢人的节奏。”
被郑厂长说中了打算,吴书记一噎,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我这也是为了咱们县的发展好,再说了,你这好处最近也不少,你以为你最近那么大动静我不知道,我是不说,要不然谁来给你兜底,你当市里面的厂子好惹,你这可是直接触及了人家的利益了。”
“书记,说是利益,但是也不能影响咱们厂里面自身的进步啊,我觉得小沈说的对,要是想进步就不能一成不变,我们之前没进行改变,就只能像现在一样,但是现在我们要改变了,我们厂里的这些工人工作也是特别的热情,这有什么不好的。”
“我也没说不好,要是不好,我还能给你兜底?对了,你看看这个,这是下面公社送上来的,刚好也是巧了,下面的大队就是沈秋同志所在的,这里面刚好也是沈秋同志提出来的意见,这事情我还在考虑,咱们县里面太穷了,必须想办法啊。”
郑厂长看了之后,明白了吴书记的犹豫,“书记,这丫头没有什么坏心,下面人的日子不好过,现在这世道大家都穷,这孩子能想办法而已是已经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这事情就算是不成,你也婉转点,别打击人家孩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