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撤兵
“以南洋舰队的船只数量,同时维持南洋和印度洋的秩序的确很不容易。可是我们这边也需要有船只同时维持孟买、果阿、马德拉斯、加尔各答的秩序。不只是为了防止土著进攻贸易点,还要检查归顺的葡萄牙人和尼德兰人有没有避开我们的海关和土著王国私自贸易。”
南洋舰队来到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向邓千龙提出了要求。
东印度公司扩张的太快了!他们几乎在一年之间扫荡了葡萄牙、尼德兰在印度半岛的据点,需要控制的海岸线长达10000里,就凭借目前东印度公司从不列颠人那里继承的几艘武装帆船和十几条小船,还真的没办法管理起如此漫长的海岸线。
“这件事需要向军部申请,不知道军部是打算要我们南洋舰队管理起这边的事情,还是由你们东印度公司负责组建更大规模的武装船队。虽说加尔各答和孟买是将来的两个海军基地之一,但是现在还没有开始建设港口,估计未来五年才能够建成。我们南洋舰队如果船只编制没有增加的话也很难真的管辖到这边的事情。”
邓千龙在加尔各答休整,此时加尔各答集结了南洋舰队的绝大部分主力船只,拥有4艘风帆战列舰,将近10艘护卫舰。即便如此,十几条船洒落在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有几十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和地点要巡视,数以百计的小型港口、渔船、岛屿可能会有走私和海盗行为,要进行有效的调动和管理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像是这一次邓千龙带领船队从苏拉特赶到加尔各答的时候会战已经结束了。
“我们会向军部提出申请,东印度公司应该有一支武装商船来维持在这里的贸易。”东印度公司的人说道。
“大韩号编队也来到这里,不知道南洋的那些土著王国会闹成什么样子。”邓千龙在这里见到了大韩号的船长,得知留守马六甲的大韩号编队为了支援加尔各答,将第十二兵团的一个步兵营和炮兵连护送过来,不禁担心起南洋的事情。
南洋还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土著王国,平时都是有南洋舰队镇场子,不断地摧毁土著王国组织的船只、海盗船,要是被他们的探子得知南洋舰队全部离开了东南亚,这些土著王国难免会有所行动。
虽然土著王国想要攻下巴达维亚、棉兰这样拥有堡垒的据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南洋最近新兴种植园经济,橡胶林、椰子林、油棕林、芒果林等种植园方兴未艾,土著和海盗对种植园的危害反而比无法攻克的城市危害更大。
还有部分土著王国也有自己的商人,他们会和南洋行省进行交易,这些人在南洋舰队还在的时候可以正经地进行贸易,不过南洋舰队离开,他们说不定就会变成海盗船。
“南洋还有第十二兵团看着,在巴达维亚、棉兰、马六甲、文莱、马尼拉等重要的据点都至少有一个步兵营的兵力,应该不至于出事吧……”大韩号的船长说道。
“还是小心为上,我们的主力在这里休整三日后返回马六甲,你们大韩号编队继续留在加尔各答,平时执行从加尔各答向孟买的巡逻路线。要是东印度出事,你们到马六甲求援就是了。”邓千龙在船只有限的情况下做了部署。
南洋舰队主力还是放在更加重要的东南亚诸岛上,那里有香料、有种植园、有石油,又靠近本土,能够将资源络绎不绝地运回本土大陆。这也是为什么楚云会强行在南洋设立了三个行省来实施直接统治而不是采取东印度公司、扶持孟加拉国王这样的代理模式。
邓千龙怕离开东南亚太久会出事,所以他带领着大秦号、大魏号、大赵号三支风帆战列舰编队很快就向马六甲的方向航行,还带回了从苏拉特那里劫掠的财宝。
目前加尔各答还剩下大韩号和两艘护卫舰、几艘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和若干小艇。
东印度公司也将在印度半岛的总部从苏拉特迁徙到了加尔各答堡,并且以孟加拉为突破口,慢慢向印度半岛进行渗透。
不过为了支持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半岛获取贸易特权和进行扩张,这次动用了南洋舰队、第十二兵团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连、雇佣了超过2000个土著,期间的枪支弹药粮草消耗十分惊人。今年的东印度公司别说盈利了,能够不亏损就是一个难题。
所以他们必须要从垄断贸易中弥补军费的开销!
“我们也该返回马六甲城了,我们第十二兵团以区区万人镇守各地,有力未逮,还经常要到暹罗、东吁、马来等地平定叛乱,也实在抽不开身。不过我相信你们招募的雇佣兵部队很快就会成长起来成为一支可观的力量,不需要向马六甲求援也能够解决这边的事情。很荣幸能够和你们并肩作战!”第十二兵团第八步兵营的营官吴易抱拳向和他并肩作战的秦佐明、陈邦彦等人说道。
“吴兄客气了,有劳你们千里迢迢过来一趟,我们这边没有什么好招待,还要你们冒着大雨和莫卧儿大军作战,实在过意不去。”秦佐明、陈邦彦等人来到河边送别第十二兵团的官兵。
“能够有此大胜,估计我们第八步兵营和炮兵连今年的大考没有问题,不枉此行!”吴易说罢,带着一众步兵、炮兵登船。
他们是驻守南洋的第十二兵团麾下的步兵,这次远征是为了支援还没有成长起来的东印度派遣军。以后真正帮助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半岛攻城略地,逼迫土邦王公签署不平等条约还是要靠东印度派遣军。
“看来我们需要根据贸易规模适当地增加雇佣军的规模,对他们进行更加严格的训练。”秦佐明目送吴易等人离开,接下来他只能够靠土邦雇佣兵来让印度的王公们屈服了。